欢迎来到理科生热门专业17篇 - 热门资讯 - 千惠文档网_文档_文档下载~

理科生热门专业17篇

时间:2022-07-12 热门资讯 点击:

理科生热门专业17篇

理科生热门专业(1)

理科生考研热门专业选择之生物科学

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可选报的专业可谓百花齐放,门类众多,粗粗一算,就可以划出五大类理科专业,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工科专业,如机械、材料、工程、电子;农林专业,如农学、林学、园艺、水产;医学专业,如临床、检验、麻醉;经管专业,如经济、工商、工程管理。

  “天上星星数不清,个个都是我的梦”。在这数以百计的专业里,最受理科生青睐的大致有以下10个专业。

  生物科学

  青睐指数:★★★★☆

  毕业生/年:10000—20000人

  主要课程

  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

  就业前景

  生物科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边沿学科,是21世纪的先导学科之一。

  生物科学的就业呈多样化趋势,本科毕业后可以到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由于它已经发展成为最全面、分支最多的学科,所以在选择具体的职业时要慎重考虑。

  由于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还相对落后,该专业毕业生的收入一般都为中等。未来几年,生物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有轻化工及食品、海洋生物技术、生化工程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等各方面。

  另外,生物科学专业的科技含量要求较高,因此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保研和考研的比例大大超过一般专业,出国留学的比例也很高,在一些重点高校里,有的班级里甚至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出国留学。

  就业目标

  工程技术人员:到各类生产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管理人员:到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教师:到中小学教授与生物有关的课程。

  院校推荐(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重点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

  一般高校: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井冈山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阳师范学院、湖北大学、黄冈师范学院、孝感学院、吉首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延安大学、长治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白城师范学院、九江学院、周口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陇东学院。

  提示

  1.国内各高校已完善至生物科学的所有分支,有的院校以生化、植物为主;有的以微生物学为主;有的是由制糖、发酵发展而来;有的则侧重于生理、人体学。虽然同在生物科学这一蓝天下,但具体的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别,各有千秋。

  2.生物科学课业繁重,有大量的实验等着你去做。报考本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化学、数学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理科生热门专业(2)

【2019理科生热门专业排名】理科生可以报哪些专业

篇一:2019高考:理科生就业率最好的十大专业

现在,许多应届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所学是否与未来的专业对口,是否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既然希望专业对口,不如在高考报专业时就中国教育在线为高考生总结归纳了高考理工类热门专业前十名,下面对这十个理工类专业做了详细介绍和就业前景已经开设院校推荐,仅供参考。

1.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特点是理工结合,培养具有宽厚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开发技能,较强的外语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能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科技人才。

就业去向:毕业生适合到科研、工程、经济、金融、管理等部门和高等院校从事教学、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软件设计、信息管理、经济动态分析和预测等多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南开大学。

2.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软件开发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到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推荐院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

3.应用物理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熟悉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语言,掌握实验物理基本技能和数据处理的方法,获得技术开发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应用物理、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科学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教学和管理工作。

推荐院校:南京大学、天津大学。

4.应用化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以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和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技术为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可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业开发和管理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

5.环境科学

理科生热门专业(3)

理工科热门专业排名

2012年最热理工科专业: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

工科类的好就业些如电子与信息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等。文科的外语类会计学、财务管理也可以。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泛啊。就华南理工来说,建筑是王牌专业。建筑啊,景观设计啊,城市规划啊,分数很高很高。。。核工程啊,电力啊,关于机械的都是比较多人报的。不同学校会有他不同的拿手专业啊,好像暨南大学一样,理科生报考经济类的专业所需要的分数也很高很高。

从近几年学生报考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热门和较热门的专业有如下若干个:
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政学、法学、对外汉语、雕塑、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艺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动画、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应用气象学、海洋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应用心理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生物医学与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生物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园艺、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村区域发展、金融学、国际政治、外交学、治安学、边防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舞蹈编导、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态学、统计学、勘察技术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包装工程、刑事科学技术、消防工程、草业科学、动物科学、麻醉学、医学检验、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法医学、中药学、药物制剂。

     其中,理科专业比较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中药学、药物制剂、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装设计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生物工程等均为理科专业。
文科专业主要为一些语言、文化等类别的专业及法律相关专业等等。比如现代汉语、英语、法学等专业。
文科和理科的主要区别在于,文科考试科目主要为历史地理政治,而理科主要为物理、化学、生物。一般理科报考人数较多,学校也较多,而且各层次学校比较齐全,能够形成完整的分数梯队,在高考时一般分数线也比文科低。如果你想了解详细的情况,并有针对的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我建议你最好参考一下比如新浪或者搜狐的高考频道/专栏,也可以向专家咨询适合自己的专业。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帮助。

    另外:经济学类 法学 数学类 物理学类 化学类 生物科学 地质学类力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类 环境科学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类 医学类 哲学类 新闻传播学类 英语 药学 国际政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公共管理类 人力资源管理 金融学 社会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统计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建筑学 土木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自动化 核工程与核技术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交通运输 集成电路设计热能与动力工程 工业设计 信息安全 德语 航天工程市场营销水务工程 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 食品科学与工程 动物医学 农业工程类 软件工程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园林 土建类 机械类 审计学 日语 等

理科生热门专业(4)

一、理科生的报考优势

  根据土木文化研究高校历来有侧重理科的倾向,理科的招生计划也是历来多于文科,一般都在7:3左右。

  二、理科考生都进了哪些专业

  一般高校专业设置变化是不太多的。我们对本科第一批次院校招收专业按大类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高校近一半的理科计划招收的是工科类的专业,前三类依次为工、理、医,这三类占了本科第一批次招生计划的80%。

  理科生报考的热门与冷门专业

  我们对江苏省2010年本科一批理科招生计划进行了统计,列出了招生学校最多的前二十个专业,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理科本一录取的“大户”专业门类相当分散,不仅有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工科专业,也有临床医学这样的医学类专业,还有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等文科倾向的专业。可以说专业的选择面是相当地宽泛的。这些专业中有些专业报考的人数比较多,有些专业考生报考并不十分踊跃,由此就产生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我们可以从历年高校各专业的录取成绩中看出,同一所学校各个专业的录取成绩是不同的,同一个专业,不同的学校冷热程度也是不同的,这取决于这个专业的热门程度以及学校的品牌效应。

  要看清这些专业的冷热程度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方法,就是对各校征求平行志愿的专业进行统计,因为征平的专业就是平行志愿投档时没有投满的专业,也可以看做是冷门专业了。将各专业平行志愿时招生的院校数与该专业参与征平的院校数相比,就可得出专业的热门与冷门程度了。

  需要说明的是热门专业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虽然这些热门专业的招生数量较大,但考生的填报热情更高;冷门专业往往是一些人才需求量不大、专业与理科并不十分对口的专业,而且这些专业往往招生计划较少。正因为如此,填报有一定风险,所以会出现冷门现象。

  理科专业差别引起的填报困惑

  在实际招生中,很多在A学校是热门的专业在B学校也许就变成冷门专业,这种现象在理科专业中尤为突出,这主要是与学校的历史和办学特色有关。由此产生了理科生在选择专业时经常会面临的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选择专业还是选择学校的问题。专业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职业,选择专业可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但选择学校又好比是选一个好师傅,选好了师傅,徒弟就会大有前途,否则师傅本领不行可是要误人子弟的;另一个问题是选择了学校要不要专业服从的问题。要是选择了专业服从就怕最后被录取到不愿意去的专业,但如果选择了专业不服从又怕被退档。

  三、理科生选专业三个要诀

  理科生如何通过正确的志愿填报进入心仪的高校和中意的专业呢?土木文化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要诀:

  1.按成绩选学校

  考生高考的成绩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统考成绩,也就是语数外三门课高考成绩,另外还有选测科目等级。这两个成绩在志愿填报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统考成绩是决定录取批次的条件;而选测科目等级则是进入这一批次以后挑选学校的等级要求。

  由于选测科目等级越高,考生数就越少,所以选测科目考得好的学生要尽量选择高要求的学校,一方面这样的学校普遍要好一些,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与自己竞争的对手数量,特别是统考成绩比自己高但选测科目比自己差的学生就没资格与自己竞争了。

  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可参考前两年各校的录取成绩,如果是只希望进入学校而不考虑专业的,那么选择的学校往年的录取成绩与自己的成绩可以很接近;但是如果是希望进入学校的某个心仪的专业,那么还要看自己的成绩是否达到了这个专业的录取成绩—一般成绩在这所学校线上的10分以上基本会被一志愿专业录取。

  按照成绩,理科考生在不同的批次选择专业也可采取不同的办法,本一阶段的学校质量较好,一些相对较弱的院校会将比较好的专业或者热门的专业放在本一,将其他非热门专业放到本二,因此在本一线上的考生可多考虑院校的录取,不要太计较专业的差别。为保证能够被这些院校顺利录取,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考生应选择专业服从。

  本二阶段招生院校和招生计划比本一多,学校之间的差别也是相当大的。有些是“好”学校的“差”专业,有些是“差”学校的“好”专业。建议本二的学生应该以专业选择为重,尽量选符合自己的专业,专业服从应慎重考虑。如果选择专业不服从的院校,那么这所院校以往的录取成绩要比自己的成绩低一些,避免踩线进入,造成低分专业不服从退档的风险。

  本三阶段录取因为是本科的最后一批,所以考生最怕的是赶不上本科的末班车。从下表可以看出,尽管本三的收费较高,但一次性投档满足率反而比本二高。但由于本三属于民办性质,所以上本三线的考生并不会都报本三,通常只有六成左右的考生会填报,所以本三的录取成绩跨度相对要大一些,尤其是理科学校的录取,根据去年的情况,去年本三理科招生的277所院校中有149所院校进行了征求平行志愿,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院校投档时是没有完成计划的。本三及以上录取的考生占了理科考生的60%,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理科考生都会被本科录取,再加上本三的高收费因素,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理科考生都可以上到本科院校。但本三批次在志愿的填报上考生与家长往往一味地追求学校的品牌,但是随着民办独立院校与母体学校的脱钩,以及独立颁发文凭的政策,那种“傍名牌”的心态是得不偿失的,还不如扎扎实实选一个比较合适的专业来得明智。

2.了解专业内容,按自身特点选专业

  理科专业门类很多,很多专业从名称上看很难理解,甚至容易引起误解,如“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球化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所以考生在选择专业前一定要认真了解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最有效的方法是到各校的官方网站上进行了解。

  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首先要了解自己学习的长处和短处,比如自己的学习强项是化学或生物,就可以选择化学生物方面的专业;分析能力较强就可以选择理科的专业;动手能力较强就可以选择侧重工科的专业。这是一种“扬长”的办法,另外还可以用“避短”的办法,比如自己某一科的学习偏弱,在专业选择时就应该避免选择相应对这一科要求比较高的专业。

  自身特点的第二个方面是自己的身体条件,比如根据自己身体的强弱,决定是否选择一些诸如需要野外作业的工作,如道路桥梁、资源勘查工程、采矿工程等。目前高校中除特别注明的少数几个特定的专业,如救助与打捞工程、护理学等对考生性别有特别要求外,其他专业是不限定男女性别的。但由于人们的习惯思维仍会将绝大部分理科专业分成适合男生的和适合女生的。其实这样的填报习惯反而限制了自己的选择范围。相反,有些专业性别的少数倒反而有优势,如学前教育、护理专业男性就业优势明显;一些工科类女生少的专业,女生反而相对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

  自身特点的第三个方面是家庭背景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点是理科考生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高校的学习是为了今后的工作。在就业方面,家庭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重要,家庭中有一个同专业的长辈将会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本身就是一个世家或者有某个行业的深厚背景,那么就更有优势。同时每个考生要清醒地分析一下自己今后大学毕业后准备做什么。比如笔者遇到两个私营加工业主的孩子,一个学艺术设计,一个学会计,毕业后都回到了家族企业工作,前者工作很累,后者马上接手了财务工作。考生外出求学还要明确今后就业是回到家乡还是在外地。因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人才需求,所以只有明确了这一点后才能有效地选择专业,否则就是盲目的了。有两个学理科的农村考生,同样都考上北京学校,一个学的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另一个学的是无线电技术,回到家乡后前者立刻就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个至今还在家务农。

  3.抛开理科生选专业的误区

  理科通常给人的感觉就是三个字——脏、累、难,其实这只是人们普遍的一个误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理科很多专业确实比较脏,比如机械制造类的专业通常会一身油污,农学类专业天天在田里。但随着科学的进步,机械制造早已实现数字化控制,其工作主要是在电脑上完成的,碰到油污的机会相当地少,农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棚试验室四季如春,农学研究更像是一种实验室研究,即使要到农田进行工作,大部分也是以车代步。

  再比如跑工地、进车间、上高山、下矿井这些工作很多人认为是非常累的。这与理科专业实践性强是分不开的,实践是理科的基础,理科生如果将这种实践看成是一种累,那么就不太可能有所成就。相反理科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换一种思路,选择一些看似较累的专业,这样反而容易报考,日后也容易出成绩。对于“累”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同样一件事如果感兴趣了就一点也不会感到累,如果不感兴趣,再轻松的事情也会感到累。所以理科生在专业的选择上要首先考虑培养兴趣,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累了。另外有人研究过理科生的就业情况,发现越是当时社会条件下认为累的专业,报考的人就越少,到了毕业时就业反而更好。同样,理科这种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成果与其投入的劳动成正比,所以理科生应该抛开“嫌累”这一观点。

  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志愿填报时会刻意避免填报那些自己认为学习比较困难的专业,这也造成了“较容易学习”的专业近年来在理科中的招生比例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理科毕竟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的很多未知领域和前沿科学地带的探索是有很多困难的,所以理科学习不难是有违理科规律的。可以说:不难的专业出成果就会很难,难的专业不仅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研究的人少,竞争的对手也少。另外很多考生认为理科的学习很难,其实也与理科文科学习方法的不同有关,理科是在众多复杂的现象中找到规律,主要是要掌握方式方法,只有学会了方式方法才能去独立地探求未知的世界。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理科才能学好,也才能“化难为易”。

理科生热门专业(5)

理科生选择专业的策略
作者:
来源:《高考金刊·理科版》2015年第07期

        给各批次理科生的志愿填报范本

        A.一本考生——分析位次

        李强,男生,重庆巴蜀中学学生,普通工薪家庭,高考成绩高出重本线100分,数理化很好,个人期望成为一名工程师,父母希望小孩未来能有一个稳定、高薪的工作,不一定要回四川和重庆工作。小强期望成为一名工程师,因此首先应重点考虑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电气、采矿、动力、土建等。由于父母期望稳定、高薪,那么对行业的选择来说,应优先考虑特殊行业:电力行业,所以专业选择的优先顺序应为热能与动力工程、采矿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因此,根据当年各学校在重庆市的录取分数及学科评价与分数框定的排序结果为——

        小强的冒险方案(高风险)为: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航空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土木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热动

        保守方案(低风险)为:

        重庆大学:电气、土木、建筑学

        中南大学:采矿、冶金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土木

        最后根据风险控制与风险承担的能力,采取不同的一二三志愿组合策略确定填报方案。

        冒险填报:A志愿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

        保险填报:A志愿为重庆大学或中南大学。

        必须指出的是,在平行志愿中,北航、哈工大、同济大学都在该生的考虑范围之内,由于优先考虑专业,所以A志愿考虑上述三所大学是有一定风险的,这个风险指的是录取不了上述好学校的好专业,满足不了该生的行业及职业规划目标。所以该生采取了稳妥的志愿填报方案,优先选择专业,其次考虑学校的名气,该生最终被重庆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录取。这个案例告诉大家:一本以上的考生主要利用分析位次的方法填报平行志愿。

理科生热门专业(6)

理科生可以报哪些专业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环境优雅,助学金丰富,专业热门,教学老师经验丰富,入学签订就业合同,给学生以最好的服务。热门专业有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环境艺术专业方向、3D数字专业方向、建筑动画专业方向、游戏设计专业方向。以下就是武汉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的老师为大家整理的资料。

每年都有家长提同样的问题:“我孩子是文科生,能报考什么专业啊?”“听说文科生可选的专业比较少”“我们连有什么专业都不知道,怎么帮孩子选专业呀?”

一、数学类

0101 数学 0104 数理统计

0102 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 0105 运筹学

0103 应用数学 0106 控制科学

二、物理学类

0201 物理学(专门方向:理论物理、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晶体物理、低温物理、光学、磁学、等离子体物理、电子物理)

0202 应用物理学 0203 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

三、化学类

0301 化学(专门方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

0302 应用化学 0305 放射化学

0303 材料化学 0306 食品化学

0304 环境化学

四、生物学类

0401 植物学 0406 遗传学

0402 动物学 0407 细胞生物学

0403 微生物学 0408 生物化学

0404 生理学 0409 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

0405 植物生理学

五、天文学类

0501 天文学

六、地质学类

0601 地质学 0605 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0602 构造地质学 0606 岩矿地球化学

0603 地震地质学 0607 放射性矿产地质学

0604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七、地理学类

0701 自然地理学 0704 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

0702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0705 地理信息与地图学

0703 水资源与环境

八、地球物理学类

0801 地球物理学 0802 空间物理学

九、大气科学类

0901 天气动力学 090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902 气候学 0904 大气探测学

十、海洋科学类

1001 物理海洋学 1004 海洋生物学

1002 海洋物理学 1005 海洋地质学

1003 海洋化学

十一、力学类

1101 力学 1102 应用力学

十二、信息与电子科学类

120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1204 声学

1202 无线电物理学 1205 光学

1203 物理电子学 1206 微电子学

十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

1301 计算机软件 1302 计算机及应用

十四、心理学类

1401 心理学 1402 工业心理学

试办专业

试01 信息科学 试06 微生物工程学

试02 经济数学 试07 生物医学电子学

试03 科技情报 试08 自然资源管理

试04 材料科学 试09 矿物岩石材料学

试05 分子生物学 试10 环境地学

理科生热门专业(7)

理科生可以报哪些专业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环境优雅,助学金丰富,专业热门,教学老师经验丰富,入学签订就业合同,给学生以最好的服务。热门专业有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环境艺术专业方向、3D数字专业方向、建筑动画专业方向、游戏设计专业方向。以下就是武汉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的老师为大家整理的资料。

每年都有家长提同样的问题:“我孩子是文科生,能报考什么专业啊?”“听说文科生可选的专业比较少”“我们连有什么专业都不知道,怎么帮孩子选专业呀?”

一、数学类

0101 数学 0104 数理统计

0102 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 0105 运筹学

0103 应用数学 0106 控制科学

二、物理学类

0201 物理学(专门方向:理论物理、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晶体物理、低温物理、光学、磁学、等离子体物理、电子物理)

0202 应用物理学 0203 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

三、化学类

0301 化学(专门方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

0302 应用化学 0305 放射化学

0303 材料化学 0306 食品化学

0304 环境化学

四、生物学类

0401 植物学 0406 遗传学

0402 动物学 0407 细胞生物学

0403 微生物学 0408 生物化学

0404 生理学 0409 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

0405 植物生理学

五、天文学类

0501 天文学

六、地质学类

0601 地质学 0605 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0602 构造地质学 0606 岩矿地球化学

0603 地震地质学 0607 放射性矿产地质学

0604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七、地理学类

0701 自然地理学 0704 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

0702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0705 地理信息与地图学

0703 水资源与环境

八、地球物理学类

0801 地球物理学 0802 空间物理学

九、大气科学类

0901 天气动力学 090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902 气候学 0904 大气探测学

十、海洋科学类

1001 物理海洋学 1004 海洋生物学

1002 海洋物理学 1005 海洋地质学

1003 海洋化学

十一、力学类

1101 力学 1102 应用力学

十二、信息与电子科学类

120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1204 声学

1202 无线电物理学 1205 光学

1203 物理电子学 1206 微电子学

十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

1301 计算机软件 1302 计算机及应用

十四、心理学类

1401 心理学 1402 工业心理学

试办专业

试01 信息科学 试06 微生物工程学

试02 经济数学 试07 生物医学电子学

试03 科技情报 试08 自然资源管理

试04 材料科学 试09 矿物岩石材料学

试05 分子生物学 试10 环境地学

理科生热门专业(8)

2019理科生热门专业有哪些,就业前景是什么

  高考之言填报非常重要,每一个选择都要十分慎重。对于理科生来说,他们的要求往往是有发展,看得到长久的以后。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2019理科生热门专业及就业前景介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9理科生热门专业有哪些,就业前景是什么

  1.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特点是理工结合,培养具有宽厚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开发技能,较强的外语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能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科技人才。

  就业去向:毕业生适合到科研、工程、经济、金融、管理等部门和高等院校从事教学、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软件设计、信息管理、经济动态分析和预测等多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

  2.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软件开发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到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3.应用物理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熟悉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语言,掌握实验物理基本技能和数据处理的方法,获得技术开发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应用物理、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科学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教学和管理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

  4.应用化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以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和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技术为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可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业开发和管理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

  5.环境科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部门和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

  6.环境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至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

  推荐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介绍:培养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到各系统或行业的相关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经营和维护,也可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8.生物工程(生物科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生物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可在教学、科研部门,也可在农、林、渔、牧、副、医、药以及有关的企业与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其他与生物学有关的技术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9.生物技术

  专业介绍:本专业能适应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理论及应用性研究,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或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推荐院校: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10.通信工程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掌握光波、无线、多媒体通讯技术、通讯系统和通讯网等方面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从事通讯技术开发与应用、管理与决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适合邮电部所属各邮电管理局及公司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经营及管理工作,也可到军队、铁路、电力等部门从事相应的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通识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可在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兵工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工程建设、行政管理及教育工作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知识结构先进,适应面宽广,发展潜力大,是一个发展迅速、需求巨大的热门专业。

  推荐院校: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

  1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

  就业前景:主要到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几率高,且多能与专业对口。

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不要混淆专业名称

  姜老师表示,如今高校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专业问世,既有相近的专业,也有完全不同的专业。考生在选报志愿时,一定要将自己所报考专业的主要用途、应用领域、课程设置等情况设法了解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专业是在选择未来的自己。

  选择高考志愿有很多原则需要把握,但最起码应该从个人实际和兴趣爱好出发,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尤其重要的是选好每批次的第一志愿。在实际进行志愿填报时,家长[微博]总有很多困惑,有的家长还存在志愿填报误区。

  另外,一些专业名称相近也会令考生有所混淆,比如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名称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有很大差别。生物技术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理论,而生物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并应用到生产中去。

  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填报志愿扎堆热门专业似乎是近几年报考的“通病”。姜老师说,有的考生和家长凭感觉,望文生义,片面追求热门。也有的存在从众心理,不考虑自己的情况,哪热往哪挤。有的高校一个专业只招二三个人,但一个班里就有五六个水平相近的人同时选报。

  其实,选学校报专业并非追求时尚潮流,报考时是热门也不一定是将来的就业热门,家长和考生们应该学会冷静分析,要注意前瞻性问题。在志愿选择上既要看到“进口”也要看到“出口”,今天选择是为达到明天的需求。不同需求的人,考虑和选择的重点应该是不同的。如:准备出国的人,学校的牌子、知名度,特别是在国外的知名度是重点;准备继续深造的人,哪些学校、学科对继续读硕士、博士有好处是考虑重点;准备毕业后就工作的人,应重点考虑所学专业、分配前景如何,人才需求前景如何。

  不要只注重专业名称

  姜老师建议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充分考虑自身的兴趣特长,结合自己的志向和职业规划,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热门地区、热门专业,更不要仅凭专业名称来判断专业“好坏”。

  同时,考生在填志愿时还应注意,某些专业冠以很好听的名称,目的是吸引考生的报考视线,实现扩大生源的目的,而实质上不少新开设的专业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捉襟见肘。考生在报考时就很有必要了解专业实质、所学内容及该专业的办学情况、师资力量、是否设有硕士点等,避免贻误终身。

  此外,报志愿时有些同学看见校名中有“地质”、“石油”、“农业”等字样的学校就不看了,认为这些学校专业比较艰苦,但其实仔细查一查,这些学校也有很好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就业率都很高。

理科生热门专业(9)

理科热门专业 理科热门专业 高考热门专业排行榜(理科)

01 电子信息科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2 电子信息科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03 生物学 生物工程

04 生物学 生物技术

05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06 生物学 生物科学

07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08 化学 应用化学

09 物理学 物理学

10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11 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12 化学 化学

13 心理学 心理学

14 电子信息科学 信息安全

15 生物学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16 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

17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18 心理学 教育技术学

19 地理科学 土地资源管理

20 海洋学 海洋科学

21 环境科学 生态学

22 海洋学 海洋技术

23 力学 理论与应用力学

24 地质学 地质学

25 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

26 物理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27 电子信息科学 光电子技术科学

28 大气学 大气科学

29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

30 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31 天文学 天文学

32 地理科学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33 环境科学 资源环境科学

34 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5 电子信息科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36 地质学 地球化学

37 生物学 生物信息技术

38 环境科学 应用气象学

39 数学 数学基地班

40 生物学 医学信息学

41 化学 分子科学与工程

42 电子信息科学 电子商务及法律

43 化学 化学生物学

44 海洋学 海洋管理

45 生物学 动物生物技术

46 海洋学 军事海洋学

47 统计学 统计学

48 电子信息科学 应用电子技术

49 数学 数理试点班

50 生物学 植物生物技术

51 电子信息科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52 地理科学 系统科学与工程

53 地理科学 系统理论

54 物理学 声学

55 物理学 理论物理学

56 生物学 动植物检疫

理科生热门专业(10)

理科生

可以报考哪些专业

相对于文科生来说,理科生能选择的专业数量要多的多,围也比较大,而且大多为技术型的专业,一些大众化的专业很多院校都会开设,招生人数也不少,就业相对比较容易。

  1约有270多种专业可选

  为什么说理科生选专业的围大呢?众所周知,所有理科类再加上文理兼收的专业,理科生都可以选择。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的13个学科中,理、工、农、医这四个门类基本上都是理科生的天下。文科专业中,除了文学、历史等专业外,绝大部分专业也都可以文理兼招。在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版专业目录》中有506种专业,其中理、工、农、医四大门类就有276个专业,占总专业数的一半儿以上。

  这里所说的270多种专业只是理科生选择的大致围,而具体到每个省市、每个考生可选择的专业就不同了。因为各高校每年在不同地区招生的专业和人数会有一定的差异,如2012年南开大学一批共有16个专业在京招生,共招理科生36人;而在天津本地理科则有39个专业招生,共招424人。所以具体到哪个院校开设了哪个专业,某个院校的某个专业在当年当地是否有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是多少,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各省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和各高校的招生章程,查看具体情况。

  2数量多 围大

  对于理科生来说基本不存在“没的选”的尴尬,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好专业。这里首先说说理科生报考比较集中的四大门类——理工农医。

  理学中基本都是纯理科专业,包括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天文学类、地理学类、大气学类等12个大类,36种专业。

  工学共有31个大类,169种专业,是所有学科中包含专业最多的门类,也是理科生的招生大户。像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土木类、材料类、能源动力、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专业性强、就业好的专业都属于该门类。

  农学门类下设植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类、林学类、水产类等7个大类,27种专业。农学专业基本都招理科生,只有少数如园林、园艺等专业,个别院校会有文科计划。近两年,在国家大环境的作用下,农学又有回暖的趋势,很多农学类的专业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医学共包含11个大类,44种专业。医学门类中的很多专业向来都是竞争激烈、分数要求高的,像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麻醉学等专业更是考生们报考的热门。

3还有哪些专业招理科生

  除了理、工、农、医这四个主要学科外,经济学、管理学中很多专业更是对理科生青睐有加,有很多只招收理科生或文理兼收的专业,都可以是理科生选择的重点。如经济学中金融学、经济学、金融工程、投资、保险等;管理学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物流工程等。

  法学近年来报考比较火爆,法学、社会学、公安学类有很多学校都会投放一些计划招收理科生。另外,一些教育学、体育类等专业也会在理科中招生,如师大学教育学(含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

  艺术类大多数专业都在艺术类专业目录中查找,也有部分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会在普通批次招生,一般不多,具体各校招生的计划,考生可在本省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中查找。

  另外,像人们普遍认为的纯文科专业如文学、历史、哲学等,个别院校也招理科生。如华东师、北大等哲学类专业一般会有理科计划。文学中像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外国语言文学类、翻译、传播学等很多专业都招理科生。个别院校历史类中的专业如考古会在理科中招生,但是极少,如首都师大学等。

  下面表格简单列出理科选择专业的大致围,由于所含专业太多,具体专业可在教育部高考平台查找。

理科生适合选择的专业

不同的院校文、理限报的专业不同,报考的专业要求也不同,以上说的文科、理科、文理兼收所选报的专业只是大致情况。具体各校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考生家长还要以当年你省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和各校招生章程为准,《招生专业目录》文科看文科部分,理科生看理科部分,文理兼收的专业计划都包含在文、理招生专业目录中了。

幻灯片1

理科生可以报考哪些专业

● 1 约有270多种专业可选

● 理、工、农、医

● 文理兼招

● 大致围

● 2 数量多 围大

● 比较集中的四大门类——理工农医

● 3 还有哪些专业招理科生

● 经济学、管理学

● 教育部高考平台

● 《招生专业目录》和各校招生章程

幻灯片2

理工农医

幻灯片3

专业图解

【培养目标】

【主要课程】

【职业流向】

【推荐院校】

幻灯片4

理学

●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学类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核物理

● 化学类 化学 应用化学

● 天文学类 天文学

●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地理信息科学

● 大气科学类 大气科学 应用气象学

● 海洋科学类 海洋科学 海洋技术

● 地球物理学类 地球物理学 空间科学与技术

● 地质学类 地质学 地球化学

●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生物信息学 生态学

● 心理学类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 统计学类 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

幻灯片5

工学

● 1. 地矿类: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

● 2. 材料类: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3. 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4. 仪器仪表类:测控技术与仪器

● 5. 能源动力类:核工程与核技术

● 6. 电气信息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 7. 土建类: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 8. 水利类: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9. 测绘类:测绘工程

● 10.环境与安全类:环境工程;安全工程

● 11.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

● 12.交通运输类: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油气储运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

幻灯片6

● 13. 海洋工程类:船舶与海洋工程

● 14. 轻工纺织食品类: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 15. 航空航天类: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 16. 武器类: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地面武器机动工程;信息对抗技术

● 17. 工程力学类:工程力学

● 18. 生物工程类:生物工程

● 19. 农业工程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 20. 林业工程类: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

● 21. 公安技术类:刑事科学技术;消防工程

幻灯片7


三、农学

● 1. 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

● 2. 草业科学类:草业科学

● 3. 森林资源类: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野生动物与自然 保护区管理

● 4. 环境生态类: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

● 5. 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蚕学

● 6. 动物医学类:动物医学

● 7. 水产类: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幻灯片8

● 1 基础医学类:基础医学

● 2. 预防医学类:预防医学

● 3.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

● 4. 口腔医学类:口腔医学

● 5. 中医学类: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蒙医学;藏医学

● 6. 法医学类:法医学

● 7. 护理学类:护理学

● 8. 药学类: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

幻灯片9

理学

幻灯片10

幻灯片11

数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的专业人才。

● 【主要课程】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概率学、物理学、数学模型/数学实验、计算机基础,数值方法、数学史等。

● 【职业流向】高中教师(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除外),初中教师(特殊和职校教育除外),小学教师,计算机程序员、文职人员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师大学、大学、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大学、大学、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具有较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 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课、概率统计、数学模型、物理学、计算机基础信息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图形学、运筹与优化等。

● 【职业流向】计算机程序员、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出纳员

● 【推荐院校】大学、理工大学、大学、交通大学、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南开大学

幻灯片12

物理学类

● 应用物理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电子线路、理论物理、结构与物性、材料物理、固体物理学、机械制图等。

● 【职业流向】电子工程师、半导体加工人员、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电子工程技术员、销售工程师。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大学、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理工大学

幻灯片13

化学类

● 应用化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孤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及化工工制图和相关课程的实验等。

● 【职业流向】化学技术员、化工厂系统操作员、化学工程师、文职人员、化学学者。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化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理工大学、大学、大学、复旦大学、大学

幻灯片14

生物科学类

● 生物科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

● 【职业流向】高中教师,初中教师,行政秘书与行政助理、生物科技学、文职人员。

● 【推荐院校】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复旦大学、大学、师大学、大学

● 生物技术: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

● 【职业流向】生物技术员、化学技术员、销售代表、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文职人员。

● 【推荐院校】中国农业大学、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大学、复旦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大学

幻灯片15

统计学类

● 统计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学、概率学、数理统计、运筹学、应用随机过程、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风险管理等。

● 【职业流向】统计学者或统计师、会计、出纳员、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

●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天津财经大学、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工商大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

幻灯片16

地理科学类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院、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

● 【职业流向】城市及区域规划人员、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人员、图表绘制师和图片处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

● 【推荐院校】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师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华中师大学、西北师大学、新疆大学、大学

幻灯片17

工学

幻灯片18

材料类

● 1冶金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与勘探的工作方法,具有对矿床地质,矿床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和研究能力的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材料热力学、金属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技术、金属材料学、材料成型加工工艺与设备、计算机在材料工程的应用等。

● 【推荐院校】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大学、大学、大学、中南大学、理工大学、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

● 2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的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无机材料性能、测试及研究方法、粉体工程、材料制备原理、热程与设备、无机材料工艺学等。

● 【推荐院校】科技大学、工业大学、大学、中南大学、大学、东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理工大学、理工大学

幻灯片19

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的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厂研究方法等。

● 【职业流向】化学技术员、化工厂系统操作员、工业工程技术员、化学工程师、其他工程师。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大学、大学、大学、东华大学、理工大学

幻灯片20

机械类

●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等。

● 【职业流向】机械工程师、机械工程技术员、汽车机械技术员、机械绘图员、机械技术员。

● 【推荐院校】华东科技大学、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工业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燕山大学

幻灯片21

2工业设计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绕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力学、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工业美术、造型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人机工程学、心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

● 【职业流向】工商业设计师、图像设计师、时尚设计师、网络设计师、室设计师。

● 【推荐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的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化学、物理、物理化学、化工计算、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粉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化工装置设计、控制与管理技术等。

● 【职业流向】机械工程师、机械工程技术员、化学设备操作员和管理员、机械绘图员、机械维护技术员。

● 【推荐院校】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交通大学、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理工大学、化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幻灯片22

● 仪器类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静默一起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

● 【主要课程】精密机械与仪器设计、精密机械执照工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机型计算器原理与应用、控制工程基础、信号分析与处理、精密测控与技术、工程光学等。

● 【职业流向】电子工程师、电器工程师、其他精密设备修理工、电子工程技术员、电器工程技术员。

● 【推荐院校】天津大学、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中北大学、交通大学、工业大学、工业大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幻灯片23

电气类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2.自动化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等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 【职业流向】电气工程师、电气工程技术员、发电站、变电站和中继站的电器修理技术员、电气技术员、输电线安装者和修理技术员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大学、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天津大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系统工程、计算机与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程过程控制、检动化仪表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西永运行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饮用、过程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计算机仿真、计算机网络、过程控制、系统工程导论、人工自能论。

● 【职业流向】电气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电气技术、电气工程技术员、电子工程技术员。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大学、理工大学、东南大学、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理工大学

幻灯片24

2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际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与应用的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出理、通信原理等。

【职业流向】通讯设备的安装、修理技术员、电子工程师、计算机程序员、通讯线路安装和修理技术员电子工程技术员。

【推荐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

科技大学、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交通大学、大学、天津大学、大学

1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的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数、数字定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等。

【职业流向】电子工程师、电子工程技术员、计算机、通讯设备的安装、修理技术员、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大学、交通大学、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电子信息类

幻灯片25

4电子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关、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宽厚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子线路,计算机语言、微型计算机原理、电动力学、理论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物理电子与电子学以及微型电子学等。

【职业流向】电子工程师、电子工程技术员、电气工程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通讯设备的安装、修理技术员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大学、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理工大学、邮电大学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较好的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的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信号处理原理、通信原理概论等。

【职业流向】计算机程序员、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互联网开发署、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其他计算机专家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大学、大学、交通大学、大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幻灯片26

计算机类

● 软件工程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实践能力、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良好的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软件工程专业高水平实用型人才(包括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人员,软件系统开发,测试与维护人员,技术支持与市场营销人员,软件项目管理及企业管理人员)。

● 【主要课程】现代软件工程、先进软件开发技术与工具、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案例分析、企业创业案例分析、IT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网络集成与网络管理、信息安全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知识产权、战备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

● 【职业流向】计算机程序员、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软件工程师、软件质量鉴定及检验工程师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大学、交通大学、大学、东北大学、大学、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大学

● 信息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等。

● 【职业流向】电子工程师、通信设备的安装、修理技术员、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程序员、通讯设备安装者和修理技术员。

● 【推荐院校】天津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大学、邮电大学、理工大学、工程大学、同济大学

幻灯片27

网络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系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的规划、设计、实施、维护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操作系统、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嵌入式系统设计、智能综合布线、网络安全等。

● 【职业流向】计算机程序员、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互联网开发师、网络设计师

● 【推荐院校】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理工大学、理工大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幻灯片28

土建类

● 1建筑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及原理、中外建筑历史、建筑结构和建筑力学、建筑构造等。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建筑科技大学、大学、大学、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工业大学、大学

● 2城市规划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与城市规划管理等。

● 【推荐院校】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林业大学、大学、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大学

幻灯片29

3土木工程 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室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工程专业流体力学、机械原理、电子与电子技术、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等。

● 【职业流向】暖气装置和空调机械技术员、施工工程师、其他工程技术员(除绘图员)、其他绘图员、建筑技术员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工业大学、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大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和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等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域钢结构、房屋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等。

● 【职业流向】土木工程技术员、土木工程师、建筑技术员、施工工程师、其他工程技术员(除绘图员)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大学、大学、交通大学、东南大学

幻灯片30

5给水排水工程 6景观建筑设计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的方面知识的技术型人才。

●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测量学、水力学与水泵、水处理微生物学、普学等。

● 【职业流向】其他绘图员、施工工程师、水管技术员、其他工程技术员(除绘图员)、土木工程师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建筑科技大学

●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城市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各类公共建筑室环境设计、给类住宅建筑室环境设计、以及各类建筑外观与环境设计的高级专业人才

● 【主要课程】建筑美术、设计构成基础、设计初步、建筑结构、建筑物理、计算机制图、景观植物、室环境设计、景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室外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等

● 【推荐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大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城市建筑学院、林业大学、理工大学、建筑大学

幻灯片31

环境与安全类

● 安全工程

●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检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燃烧与爆炸学、安全工程学、通风空调与净化、安全监测与监控、职业卫生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分析化学与物理化学、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法规等。

● 【职业流向】工业安全和健康工程师、其他工程师、采矿和地质学的工程师,包括采矿安全工程师、职业健康及安全技术员、安全和火警系统安装员

● 【推荐院校】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大学、科技大学、工业大学、科技大学、大学、东北大学

幻灯片32


化工与制药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一门必学的专业方向课程

● 【职业流向】化学技术员、化工系统操作员、化学工程师、文职人员、化学设备操作员及管理员

● 【推荐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学、中南大学、理工大学

● 制药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制药工程、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应用光谱解析、制药工艺学、药用高分子材料等

● 【职业流向】化学技术员、销售代表、化学学者、文职人员、化工厂系统操作员

● 【推荐院校】华东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大学、天津大学、药科大学、科技大学、大学、化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幻灯片33

交通运输类

● 1交通运输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运筹学、管理学、财务管理、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技术管理、交通运输商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交通运输安全等

● 【职业流向】汽车机械技术员、货运代理、货存管理员、运输服务员、文职人员

● 【推荐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大学、海事大学、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理工大学

● 2交通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交通工程和系统规划、设计与控制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参与省、市的发展计划、交通管理、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交通工程、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效能规划、总图运输设计、交通岗站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项目评价、工程概预算、智能运输系统。

● 【职业流向】土木工程技术员、其他工程技术员、土木工程师、建筑技术员、公路维护人员

● 【推荐院校】东南大学、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幻灯片34

3物流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能够从事物理工程系统设计、策划与管理、物流装备设计与研究、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掌握物流工程装备的设计技术和系统仿真技术,物流企业规划与管理,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意识、能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的高层次技术性管理人才。

● 【主要课程】物流技术基础、程序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交通运输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运筹学、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物流学、物流信息化技术与信息系统、网络与通信技术、机械原理设计、现代物流技术及装备、系统仿真、传感器及测试技术、物流工程、捷运工具运用技术、现代物流设计与仿真。

● 【职业流向】采购员、存货管理员、物流专员、订货员、其他销售代表、服务商

● 【推荐院校】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海事大学、交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中南大学、理工大学

幻灯片35

生物工程类

● 生物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能的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生化工程、生物工艺学、发酵设备。

● 【职业流向】化学技术员、生物技术员、文职人员、销售代表、生物医学工程师

● 【推荐院校】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交通大学、大学、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幻灯片36


轻工纺织食品类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有机化池、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化工过程与设备和食品技术原理。

● 【职业流向】食品科学技术员、食品科学家和技术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文职人员、化学技术员

● 【推荐院校】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大学、工商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与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科学院所登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技术、管理、策划、食品生产及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普通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能食品、食品企业管理等。

● 【职业流向】文职人员、食品科学技术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食品科学家和技术员、化学技术员

● 【推荐院校】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学、江南大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幻灯片37

● 服装设计和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服装设计、服装色彩、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CAD、生产工艺与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史、美学、服装工效学等。

● 【推荐院校】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大学、服装学院、大学

● 包装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企业、科研机构、外贸、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打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工程、机械设计基础、包装材料学、包装工艺学、包装结构设计。

● 【职业流向】工业工程师、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文职人员、机械工程师、其他销售代表、服务商

● 【推荐院校】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大学、印刷学院、江南大学、工业学院、商业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

幻灯片38

材料科学类

● 材料化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较系统的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

● 【职业流向】化学技术员、其他工程师、化学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化工产系统操作员。

● 【推荐院校】大学、科技大学、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大学、工业大学、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大学、大学、大学

幻灯片39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等。

● 【职业流向】电子工程师、计算机程序员、电子工程技术员、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通讯设备的安装、修理技术员。

● 【推荐院校】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大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电子学、计算机学、机械设计、波动光学、固体物理、激光原理、光电子学等。

● 【职业流向】电子工程师、电子工程技术员、通讯设备的安装、修理技术员、销售经理、互联网开发师。

● 【推荐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学、大学、复旦大学、理工大学、邮电大学、大学

幻灯片40

农学

幻灯片41

环境生态类

● 园林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生态学、观赏植物学、插画艺术、园林史、绘画、初步设计、环境艺术学、植物造景设计原理、园林建筑功能设计理论等。

● 【职业流向】园林建筑师、文职人员、景观美化和场地维护员、花卉设计师、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

● 【推荐院校】林业大学、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大学、大学、大学

幻灯片42

植物生产类

● 园艺

● 【培养目标】本专业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及营销学等。

● 【推荐院校】华中农业大学、华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学、农业大学、农业大学

● 农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能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农业机器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农业生态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等。

● 【职业流向】农业技术员、文职人员、销售代表、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会计

● 【推荐院校】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大学、农业大学

幻灯片43

动物医学科

● 动物医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药理学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兽医产科、兽医公共卫生学、中兽医学等。

● 【职业流向】兽医、文职人员、畜牧业工作人员的初级主管、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动物饲养员。

● 【推荐院校】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幻灯片44

医学

幻灯片45

预防医学类

● 预防医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监测技术的医学人才。

●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诊断学、科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少儿卫生学、卫生事业管理。

● 【职业流向】传染病学者、医疗和公共健康社会咨询人员、健康教育者、医疗和健康服务经理、职业健康及安全技术员。

● 【推荐院校】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大学、医科大学、大学、医科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学

幻灯片46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 医学检验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技术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业人才。

●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诊断学、科学、药理学等。

● 【推荐院校】大学、医科大学、交通大学、医学院、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学

● 临床医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学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免疫学、诊断学、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

● 【职业流向】科医师、外科医师、妇产科医师、儿科医师、医学学者(除传染病学者)

● 【推荐院校】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大学、清华大学、大学

幻灯片47

口腔医学类

● 口腔医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医学理论基础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

● 【推荐院校】大学、大学、大学、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大学、大学、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学

幻灯片48


中医学类

● 中西医临床学

●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中、西医全科医学工作的高级通科医师。

●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西医诊断学、科学、西医外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医科学、湿病学、中医科学及伤科学、针灸学。

● 【推荐院校】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学、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学

幻灯片49

护理学类

● 护理学

● 【主要课程】人体解刨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 【推介院校】大学、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交通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医科大学

幻灯片50




药学类

● 药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临床医学概论。

● 【职业流向】销售代表(医疗用品)、药剂师、化学技术员、化学学者、其他销售代表、服务商

● 【推荐院校】中国药科大学、大学、药科大学、大学、大学、复旦大学、大学、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 药物制剂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方面工作的高级科技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物理药学、要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

● 【推荐院校】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医药大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医科大学、大学、医科大学、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幻灯片51

管理学

幻灯片52

管理学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积极学习、会计学、市场管理学、生产与运作管理 、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查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职业流向】计算机程序员、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文职人员、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

【推荐院校】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大学、理工大学、大学、

● 2工业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或电子、冶金等某一类工程设计)基础、运筹学、系统工程导论、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 【职业流向】工业工程师、生产、计划及配送人员、工业工程技术员、其他工程师、生产及操作人员的初级主管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大学、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幻灯片53

3房地产经营管理

● 【培养目标】本专业只要培养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 【主要课程】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城市小区规划、房屋建筑学、房地长经济学、概预算与造价管理、房地产会计、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投资、房地产综合开发、房地产金融、管理信息学等。

● 【推荐院校】师大学、中央财政大学、华东师大学、财经大学、大学、财经大学、财经大学、华西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幻灯片54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 【职业流向】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及行政助理、会计、人力资源助理、其他销售代表、服务商

●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大学、交通大学、大学、大学、清华大学、大学、大学、暨南大学、财经大学

● 会计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

●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性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

● 【职业流向】会计、审计员、出纳员、柜员和租赁服务员、文职人员

●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大学、经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大学、天津财经大学

幻灯片55

审计学 电子商务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学科的高级专业人才

● 【主要课程】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管理性息系统、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方法、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以及政府审计、社会审计、部审计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向模块。

● 【职业流向】会计、审计员、出纳员、税收监察者、征收人和税收代理人、柜台和租赁服务员。

● 【推荐院校】审计学院、南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财经大学、工商大学、航空工商学院、财经大学、工商大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电子商务领域具有良好素质、掌握自然科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技能与方法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并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结合运用的复合型人才

● 【主要课程】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网络营销、市场营销、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现代企业运作、网络与数据通讯技术、数据库原理与网络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网络营销与策划。

● 【职业流向】文职人员、互联网管理员、出纳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销售经理

● 【推荐院校】交大、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大学、大学大学、大学

幻灯片56

经济学

LOREM IPSUM DOLOR

幻灯片57

经济学

● 经济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 【职业流向】会计、出纳员、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个人理财顾问

●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大学、大学、复旦大学、大学、大学、西南财政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大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的人才。

●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

● 【职业流向】文职人员、出纳员、会计、其他销售代表、服务商、销售代表(批发和制造业,不包括科技类产品)

●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学、工业大学、大学、大学、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学

幻灯片58

财政学 金融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财政、税务等方面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

● 【职业流向】会计、出纳员、审计员、个人理财顾问、税收监察者,征收人和税收代理人

● 【推荐院校】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大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管理、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 【职业流向】出纳员、会计、金融服务销售商、个人理财顾问、柜员和租赁服务员

● 【推荐院校】西南财经大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大学、财经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大学

幻灯片59

保险 金融工程

●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在中、外保险公司,中外保险中介机构,各级保险监管部门,各级社会保障部门,各大、中型企业的财务融资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从事保险经营及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民法、国际商法、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再保险、责任和信用保险、社会保险、保险投资、保险学原理和保险理论与实务专题、运筹学、利息理论、精算数学、生命表构造与设计、寿险精算实务、资产负债管理、损失分布、风险理论、人口理论、社会保险等。

● 【职业流向】保险调查人员、审查员和调查员、保单处理员、出纳员、个人理财顾问、保险代理人

● 【推荐院校】南开大学、大学、复旦大学、财经大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知识和金融工程业务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企业的相关部门(含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创造性地从事金融(财务)活动及管理(侧重风险条件下的管理),并能从事金融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金融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 【主要课程】现代经济学、金融概论、管理学、经济法、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原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应用统计学、金融数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学、风险分析与模拟、金融工程学等。

● 【职业流向】出纳员、个人理财顾问、信贷面谈员和办事员、会计、新账户办事员

●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开大学

幻灯片60

税务 网络经济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家与地方税务系统高素质专门管理人才及企事业单位精通税收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为中介机构培养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为财税、审计、检察院等国家机关培养适应我国加入WTO、适应税收征管电子化改革需要的税收与外语复合型人才以及税收与信息复合型人才。

●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税收学、中国税制、税收管理、税务代理、税务筹划、外国税制、国际税收、西方税收学、会计学、成本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经济法、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

● 【职业流向】会计、出纳员、审计员、税收监察者,征收人和税收代理人、新账户办事员

● 【推荐院校】中央财经大学、财经大学、大学、外语外贸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

●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于经济学基础理论,兼顾网络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具有文理结合的交叉学科性质。培养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功底,同时还要具有系统的网络技术知识技能、适应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 【主要课程】网络经济学、网络金融学、软件技术基础、信息经济学、管理学、电子商务基础、软件项目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技术与市场、连锁经营、移动商务、电子媒体产业、通讯市场与业务、多媒体制作、网络游戏与市场化、数字产品盗版与产权保护、数字鸿沟、网络经济14定律等。

● 【推荐院校】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幻灯片61

谢谢大家

幻灯片62

2016高考理科热门专业排名

  1.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特点是理工结合,培养具有宽厚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开发技能,较强的外语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能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科技人才。

  就业去向:毕业生适合到科研、工程、经济、金融、管理等部门和高等院校从事教学、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软件设计、信息管理、经济动态分析和预测等多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推荐院校: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招生办)。

  2.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软件开发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到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

  推荐院校:大学、清华大学(招生办)、大学、南开大学、大学(招生办)、大学、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3.应用物理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熟悉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语言,掌握实验物理基本技能和数据处理的方法,获得技术开发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应用物理、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科学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教学和管理工作。

  推荐院校:大学、清华大学、大学、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

  4.应用化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以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和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技术为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可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业开发和管理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

  5.环境科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部门和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

  6.环境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至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

  推荐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介绍:培养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到各系统或行业的相关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经营和维护,也可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

  推荐院校:大学、理工大学、大学、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8.生物工程(生物科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生物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可在教学、科研部门,也可在农、林、渔、牧、副、医、药以及有关的企业与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其他与生物学有关的技术工作。

  推荐院校: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9.生物技术

  专业介绍:本专业能适应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理论及应用性研究,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或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推荐院校: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10.通信工程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掌握光波、无线、多媒体通讯技术、通讯系统和通讯网等方面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从事通讯技术开发与应用、管理与决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适合邮电部所属各邮电管理局及公司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经营及管理工作,也可到军队、铁路、电力等部门从事相应的工作。

  推荐院校:邮电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办)

1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通识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可在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兵工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工程建设、行政管理及教育工作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知识结构先进,适应面宽广,发展潜力大,是一个发展迅速、需求巨大的热门专业。

  推荐院校:交通大学、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

  1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

  就业前景:主要到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几率高,且多能与专业对口。

  13.热能与动力工程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制冷、空气调节、供热等能源工程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专业容包括汽车发动机、涡轮机械、锅炉与换热设备、制冷与空调、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就业前景:在国民经济和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的动力工程(如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工作。该专业属能源动力类,是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发展前景广阔。

  推荐院校: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1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毕业后可在电力科研院所、电力规划、自动化高新技术公司、各地电力公司、各发电厂及非电力企业动力部门工作。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主要专业方向深造。

  推荐院校:大学、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15.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够在电子工程领域、信息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与应用领域等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和管理与决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毕业生适合到电子行业、广播电视等部门从事电子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和器件及原材料的开发研制、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到其他部门的相关单位工作。

  推荐院校: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办)、科技大学、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16.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

  专业介绍:培养高级光电子技术科学人才。

  就业前景:到信息产业部门、电信部门、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公司,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科学,光电信息工程与技术、光通信工程与技术、光电信号检测处理与控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推荐院校: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17.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专业介绍: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空间飞行器(包括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等)、运载火箭及导弹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系统设计及其他民用产品机电一体化与控制设备的设计、开发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毕业生基本进入科研设计单位和国有企业、部队以及高等学校

  推荐院校: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招生办)、航空航天大学

  18.飞行器动力工程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化与国际化需要的,既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又具备工程师基本技能训练,有较强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民航机务高级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主要从事飞行器(包括航天器与运载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并从事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的工作。由于我国航空航天领域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开发发动机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供不应求。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大部分学生都在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对口从事研究工作。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去了能源、交通、管道输送等部门施展才华。而这些国家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都依赖航空航天发动机改装成的核心部件。

  推荐院校: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学院、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19.边防管理学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期公安边防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在公安边防部队从事国(边)境管理、出入境边防检查和部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前景:主要到公安边防部队和出入境管理部门从事国(边)境管理和出入境边防检查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100%。我国疆域辽阔,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的领域将越来越广,进出口口岸也必将随之增加,加之当今国际局势并不稳定,为防止国际上某些居心叵测的势力和个别不法分子入境,边防管理将会更加重要。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掌握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服装生产、科研、教学、贸易等部门从事服装产品设计与开发、服装生产技术、服装企业管理、针织产品工艺设计与生产、服装贸易以及服装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前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服装产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该专业毕业生不仅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工作,还可到新闻出版机构从事宣传评论等方面工作。

  推荐院校:天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招生办)

理科生热门专业(11)

理科生可以报哪些专业

作为理科生,肯定很关心理科生可以报哪些专业,理科生可以报哪些大学,理科生热门专业有哪些,以下内容由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为你提供,希望对广大的考生朋友有帮助。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与策划方向)、环境艺术专业(建筑动画方向,游戏设计与开发方向,数字城市方向)、高级护理专业、医药营销专业为其院校特定专业,理论+技能课学习。填报此专业入学签订就业服务协议,还可申请助学金,福利基金等助学政策,毕业直接由就业部门推荐就业,保障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有什么问题可以加右Q详谈。

相对于文科生来说,理科生能选择的专业数量要多的多,范围也比较大,而且大多为技术型的专业,一些大众化的专业很多院校都会开设,招生人数也不少,就业相对比较容易。

  约有270多种专业可选

  为什么说理科生选专业的范围大呢?众所周知,所有理科类再加上文理兼收的专业,理科生都可以选择。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的12个学科中,理、工、农、医这四个门类基本上都是理科生的天下。文科专业中,除了文学、历史等专业外,绝大部分专业也都可以文理兼招。在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版专业目录》中有506种专业,其中理、工、农、医四大门类就有276个专业,占总专业数的一半儿以上。

这里所说的270多种专业只是理科生选择的大致范围,而具体到每个省市、每个考生可选择的专业就不同了。因为各高校每年在不同地区招生的专业和人数会有一定的差异,如2012年南开大学一批共有16个专业在京招生,共招理科生36人;而在天津本地理科则有39个专业招生,共招424人。所以具体到哪个院校开设了哪个专业,某个院校的某个专业在当年当地是否有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是多少,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各省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和各高校的招生章程,查看具体情况。

  数量多 范围大

  对于理科生来说基本不存在“没的选”的尴尬,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好专业。这里首先说说理科生报考比较集中的四大门类。

  理学中基本都是纯理科专业,包括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天文学类、地理学类、大气学类等12个大类,36种专业。

  工学共有31个大类,169种专业,是所有学科中包含专业最多的门类,也是理科生的招生大户。像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土木类、材料类、能源动力、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专业性强、就业好的专业都属于该门类。

  农学门类下设植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类、林学类、水产类等7个大类,27种专业。农学专业基本都招理科生,只有少数如园林、园艺等专业,个别院校会有文科计划。近两年,在国家大环境的作用下,农学又有回暖的趋势,很多农学类的专业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医学共包含11个大类,44种专业。医学门类中的很多专业向来都是竞争激烈、分数要求高的,像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麻醉学等专业更是考生们报考的热门。

  以上关于理科生可以报哪些专业的内容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为您整理,供广大考生朋友参考。

理科生热门专业(12)

文科男生热门专业

文科生就业难就业没"钱途",专业普遍在就业率中垫后,而且平均薪资低;出国没"前途",跟文字、语言打交道的文科生相比竞争不过他人;考研没"坦途",数学薄弱的文科生跨专业考研难。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引发了网友们的担忧和热议。到底什么专业好呢?小编在小范围内排出了文科十大热门专业,仅供广大考生和家长参考。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民政厅下属公办院校,省内招生代码9231,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其专业有3大方向(影视广告设计,游戏设计与制作,移动终端应用开发),理论+技能课学习。填报此专业入学签订就业服务协议,还可申请助学金,福利基金等助学政策,毕业直接由就业部门推荐就业,保障学生的就业问题。具体的你可以去加右Q进行详谈。

(1)汉语言文学。授予文学学士

  主干课程:语言学概论、汉语史、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

  招生院校;师范类、综合类院校。学前教育。

(2)广播电视新闻学。授予文学学士。

  主干课程:广电概论、广电技术基础、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摄影摄象等。

  招生院校:各传媒院校、师范类、综合类院校。

(3)对外汉语。授予文学学士。

  主干课程: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写作、翻译、古代(现代)汉语、西方文化礼仪等。

  招生院校:外语类、师范类院校。

(4)金融学。授予经济学学士。

  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等。

  招生院校:财经类、综合类院校。

(5)学前教育。授予教育学学士

  主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声乐、美术、幼儿玩具制作等。

  招生院校:师范类。

(6)市场营销。授予管理学学士。

  主干课程: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

  招生院校:财经类、综合类院校。

(7)会计电算化。授予经济学学士。

  主干课程;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计算机技术、金融学等。

  招生院校:财经类、综合类、师范类院校。

(8)艺术设计。授予艺术学学士,

  主干课程:素描、色彩图案、专业技法、专业设计、艺术设计理论等,

  招生院校:艺术类、师范类、综合类院校。

理科生热门专业(13)

理科生可以报哪些专业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环境优雅,助学金丰富,专业热门,教学老师经验丰富,入学签订就业合同,给学生以最好的服务。热门专业有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环境艺术专业方向、3D数字专业方向、建筑动画专业方向、游戏设计专业方向。以下就是武汉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的老师为大家整理的资料。

每年都有家长提同样的问题:“我孩子是文科生,能报考什么专业啊”“听说文科生可选的专业比较少”“我们连有什么专业都不知道,怎么帮孩子选专业呀”

一、数学类

0101 数学 0104 数理统计

0102 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 0105 运筹学

0103 应用数学 0106 控制科学

二、物理学类

0201 物理学(专门方向:理论物理、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晶体物理、低温物理、光学、磁学、等离子体物理、电子物理)

0202 应用物理学 0203 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

三、化学类

0301 化学(专门方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

0302 应用化学 0305 放射化学

0303 材料化学 0306 食品化学

0304 环境化学

四、生物学类

0401 植物学 0406 遗传学

0402 动物学 0407 细胞生物学

0403 微生物学 0408 生物化学

0404 生理学 0409 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

0405 植物生理学

五、天文学类

0501 天文学

六、地质学类

0601 地质学 0605 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0602 构造地质学 0606 岩矿地球化学

0603 地震地质学 0607 放射性矿产地质学

0604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七、地理学类

0701 自然地理学 0704 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

0702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0705 地理信息与地图学

0703 水资源与环境

八、地球物理学类

0801 地球物理学 0802 空间物理学

九、大气科学类

0901 天气动力学 090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902 气候学 0904 大气探测学

十、海洋科学类

1001 物理海洋学 1004 海洋生物学

1002 海洋物理学 1005 海洋地质学

1003 海洋化学

十一、力学类

1101 力学 1102 应用力学

十二、信息与电子科学类

120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1204 声学

1202 无线电物理学 1205 光学

1203 物理电子学 1206 微电子学

十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

1301 计算机软件 1302 计算机及应用

十四、心理学类

1401 心理学 1402 工业心理学

试办专业

试01 信息科学 试06 微生物工程学

试02 经济数学 试07 生物医学电子学

试03 科技情报 试08 自然资源管理

试04 材料科学 试09 矿物岩石材料学

试05 分子生物学 试10 环境地学

理科生热门专业(14)

适合理科生的10大热门专业

理科生热门专业有哪些呢?就业最好的理科专业是什么?让我们来跟随小编,为你揭开这一难题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热门专业有电子商务专业(网站设计与运营方向、网店运营与创业方向、移动商务O2O运营方向),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与建筑动画方向、室内外装饰设计方向),医药营销专业(互联网医疗运营方向、社区健康管理方向)。以下就是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的老师为大家整理的资料。

  一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是名副其实的老牌热门专业。尤其是2000年前后,那时候计算机绝对是高大上的专业。虽然这些年扩招,计算机专业人数也一直在上升,但计算机像502胶水,哪里都需要。读研出来,月薪8000应该是最少的了。

  二、 信息与计算科学

与计算机比较接近,但学的东西更宽泛一些。属于数学与计算机、管理的交叉学科。毕业后可以搞软件开发、高校研究与教学、管理工作等。工作也比较好找哦。

  三、 经济与金融学

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文理兼收。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这些年都非常热门。这类专业就业前景好,待遇诱人。毕业后,容易去公务员税务部门、银行、会计事物所等。

  四 、工商管理

主要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学的内容也比较宽泛。就业面广,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对企业的生存及发展非常重要。

  五 、车辆工程

车子在中国的发展,不用多说。车辆工程是近些年热起来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对车辆工程的人才需要量也在扩大。专业学的知识也比较全面,机械、电子、计算机等。

六、 外语专业

包括小语种。如英语、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外语不仅是女生的专业,男生学外语专业也很不错。就业面宽,去学校教学、外企、翻译、培训机构教学等。如果外语专业的人,再会点导游专业或经济专业类的知识,就会变的非常吃香了!

  七、 环境科学

主要是研究人类的发展与环境深化之间关系的学科,综合了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毕业后,可以去高校、政府事业单位、环保局、环境研究所等,从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规划等工作。

  八、 生物工程

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起来,对在这一领域从事技术创新、生产、管理等。可以去高校、研究所、农、林、渔、医药等企业或事业单位。

  九、 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现在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都在不断提升。毕业想留校,硕士都比较困难了,很多甚至直接要海归博士。毕业留校,绝对是最好的选择,尤其对女生来说。师范专业很多,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优势学科来选择。如果没有想法,建议选择计算机、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就业面广。

  十、 医药护理学

  临床学、护理学、药学、药品营销等其中临床最为热门,也就是上手术台的。护理学分的比较细,如精神科、皮肤科、口腔科等。现在毕业后进国有医院,并不容易。但一旦进去,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医生的待遇比你想象的要好的多,工作稳定有保障。

理科生热门专业(15)

2015年理科女生热门专业

  理科女生适合报考专业:

  研究型: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信用管理、教育学类、职业技术教育学类、文物保护技术等

  工具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类、文物保护技术、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艺术型:农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类)、园艺教育(职业教育类)、食品工艺(职业教育类)纺织工艺(职业教育类)、染整工艺(职业教育类)、化工工艺(职业教育类)、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等

  管理型: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国际文化贸易、外交学、教育学类、职业技术教育类、地矿类等

  注:管理型并没有推荐过多的管理型专业,因为考虑市场需要,我们可以走技术管理的路线,先做事,后做人。

  事务型:保险、信用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外交学、国际事务、金融工程、税务、边防管理、火灾勘查等

  服务型:社会工作、国际事务、教育学类、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类、仪器仪表类、能源动力类等。>  最热门的专业:>  1、计算机类专业:该专业需求档次逐渐拉开。计算机层次相对较高的岗位,例如项目研究人员,能够胜任的人选依然不多,研究生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历练。>  2、法律类专业:近年来,法律硕士报考人数增长迅猛。司法、立法、执法都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科生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而法律硕士有非法律专业的背景,可以解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跨学科的问题。>  3、通信类专业:国内通信行业发展迅速以及国外相关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人才就业前景广阔。除传统的电台和电视台之外,通讯公司等企业也是吸纳毕业生的“大户”。>  4、财会金融类专业:目前我国金融类人才中缺乏能够充当“领军人物”的高级管理人才;精通外语、法律及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金融服务人才。财会金融专业的研究生正是这几类人才的后备军。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

>>>高考填报志愿:理科热门专业

>>>2015年全国理科二本大学排名

>>>理科二本院校排名

>>>八大理科热门专业2105

>>>二本大学排名理科2015

  相关阅读:高考填报志愿理科女生如何选专业

  你的英语基础比较好的话,你可以考虑出国留学,在大学期间最好就考托福,GRE,只要专业成绩能过关,你就可以申请国外的奖学金。打算去美国留学,可以考虑学习生物医药,医务护理,电子通讯,数学,物理,计算机,会计,统计等。生物医药专业比较好获得奖学金;电子通讯,会计,统计专业毕业后待遇比较高;计算机,医务护理专业很好找工作。美国人数学差,你可以发挥国人的优势。

  如果你准备在国内就业的话,俗话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中国经济正处在大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都有用武之地的。学习理科的女孩子,建议你考虑教师,医药,生物工程,环保,水利,电力,通讯,会计,金融等专业。

  一般不赞成女孩子毕业后到工厂,企业,因为你的付出要远远大于男子,才能获得平等的地位。女子必然要经历结婚生子和带孩子的过程,你就不能适应倒班生产,事故处理加班等工作需要。不论你的智商多高,你能力多强,你多么努力,都难与男同志相比,工厂和企业不能很好地发挥女子的作用。建议你选择今后工作能和男同志比高低的专业,能发挥女子特长的专业。

  如果你的性格比较外向,善于与人沟通,你还可以选择营销,保险等专业。

  如果你的性格比较内向,你可以考虑今后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

理科生热门专业(16)

理科女生学哪些专业

我们一直以来似乎就有一种误解,大多数都认为男生更适合学理科,而女生适合学习文科,其实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并不绝对。但正是因为一直以来的认识让我们发现在现在的大学里,包括中文、会计、英语等专业中女生比男生要多出很多,而像在工程、理学等专业里男生则是占据着绝对优势。小编的一位朋友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工科专业,每次见到小编都要抱怨,说班级里五十多个人一共只有两个女生。足以见理工科院校男女比例之悬殊程度。那么,对于那些学理科的女生来说,女生学什么专业比较好呢?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民政厅下属公办院校,省内招生代码9231,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其专业有3大方向(影视广告设计,游戏设计与制作,移动终端应用开发),理论+技能课学习。填报此专业入学签订就业服务协议,还可申请助学金,福利基金等助学政策,毕业直接由就业部门推荐就业,保障学生的就业问题。具体的你可以去加右Q进行详谈。

细心的学生和家长不难发现比较适合女生选择的专业几乎集中在高校“文理兼收”的专业。文理兼收是各高校为了扩大生源选择范围,改善生源的知识结构,所采取的淡化文理分科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原来只招收文科生的专业也向理科生开放,原来只招收理科生的专业也招收文科生。高校采取这样的举措也为了女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志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从填报志愿的角度考虑,招生专业可以分为三大类:理工类专业、文史类专业和文理兼收专业。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除了可以分别填报文史类或理工类专业之外,还有第三类专业可以选择,这就是文理兼收专业,比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新闻学、英语、教育学、媒体经营与管理、药学、行政管理、法学等,这些专业已成为很多同学尤其是文科女生眼中的“热门专业”。文理兼收专业对于文科生、理科生都是敞开大门的,“亦文亦理”的特性使它们扮演了“中间派”的角色。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文理”双向学科背景的同学既有理科缜密的思维,又有文科的策划统筹能力,因此格外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高校的文理兼收专业恰好满足了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那么,比较适合于女生就读的专业具体有哪一些:

1、经济学类:包括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与证券、会计学、经济学等。由于这类专业在大学里开设的课程名目繁多且基本上以理论为主,相比男生,女生的沉稳、细致的性格更容易帮助她们学好这些知识,所以身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变化莫测的时代,财经女豪杰们大多能独挡多面,沉稳应对。这样的能力和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多面型人才的需求。

  2、外国语言文学类: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日语、商务英语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日益强大,各种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中国安家立业,加上女生天生的伶牙俐齿好,使得语言类尤其是英语及小语种方向专业的学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馍馍。

3、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女生凭借其语言天赋在汉语言文学、文秘、对外汉语等领域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几乎形成“性别垄断”!

4、艺术类:包括音乐学、绘画、表演、摄影、影视广告、形象设计等。一般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女生自身形象气质素养较高,因此很容易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要想自己的简历和自己一样迅速的被用人单位记住,艺术专业女生的所展现的独特气质相对容易让用人单位一记如故,很容易应聘成功。

  综合上面的意见,其实小编的看法就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同样兼顾一下自己的特长,毕竟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真的选择了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那么接下来的几年里一定学习的很没有劲头。同样,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如果真的感觉自己不适合学这个,那么一般情况下大学也是会提供一个转专业的机会的,所以,小编的建议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跟着兴趣走,综合考虑自己的专长。

理科生热门专业(17)

高等学校理工科

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

2006年第3期(总第34期)   2006年3月

 

本  期  目  录

政策信息

教育部关于成立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教高函[2005]25号

图片新闻

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介绍(三)

2006—2010年理工类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轻工与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

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

研究报告

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学评估

促动及思考――浅谈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杨承运

政策信息

教育部关于成立2006-2010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

教高函[2005]25号

有关高等学校,有关单位: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推进高等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发挥各科类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研究和指导作用,我部决定组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学指导委员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领导的专家组织,具有非常设学术机构的性质,接受教育部的委托,开展高等学校本科和高职高专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

  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根据政治立场坚定、热心人才培养工作、学术水平比较高、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思想活跃、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作风正派、老中青三结合、促进分类指导等原则,经学校和有关单位申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选聘的。委员包括高等学校从事本学科教学工作、企事业单位热心人才培养工作、行业部门熟悉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并关心人才培养工作等三方面的专家。

  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由我部颁发聘书聘任,任期从2006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此次成立的是大学外语等38个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生物技术等40个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见附件)。理工科部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有若干分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报经我部同意后,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下设教学指导组。

  三、教学指导委员会(含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秘书长1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由主任委员主持、副主任委员协助、秘书长协助主任和副主任委员处理日常工作。秘书长原则上在主任委员所在高校聘请。为了加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力量和方便工作,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聘请顾问,从正、副主任委员单位聘请秘书,从有关出版社(或单位)聘请联络员。

  四、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

  (1)组织和开展本学科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指导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3)制定专业规范或教学质量标准。

  (4)接受委托承担专业评估任务。

  (5)接受委托承担本科专业设置的评审或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核定任务。

  (6)组织师资培训、教学研讨和信息交流等工作。

  (7)完成教育部委托的其它任务。

  五、各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要积极支持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委员所在学校和单位要在工作量、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返回页首

图片新闻

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介绍(三)

一等奖:高等化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主要完成人:程 鹏 车云霞 高占先 张新祥 刘志广 叶汝强 李炳瑞 马玉龙 沈文霞 李士雨

陈六平 裴伟伟 孙宏伟 张宝申等

完成单位:南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武汉大学 南京大学

天津大学 中山大学等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织,南开大学主持完成的《高等化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汇集了全国20多所高校近百名教师多年从事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开发取得成果的精华,是20多年来我国化学学科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建设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的全面总结与升华。共收集素材7000余个,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内容覆盖普通及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结构、化工等6个二级学科,在国内高等化学教学中率先实现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方便教师搭建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基础。

一等奖: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

主要完成人:余国琮 李士雨 张凤宝 徐佩若 张泽廷 匡国柱 黄少烈 姚善泾 梁 斌 赵 洪

余宝乐 王保国 乐清华 陈 砺 陈纪忠

完成单位:天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本课题以化工类学科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与基本特征为出发点,以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国际一流大学化工高等教育为参照,制定了可与国际接轨的《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实践,新编了46种向全国推广的高水平教材,发表了170余篇教改论文,研制了百余种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探讨了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机制,举办了四期全国高校化工类专业主干课教师培训班,创立了化工实验、化工设计、化工仿真和创新实践四个样板基地。明确了我国化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辐射和示范作用,对各类学校各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有重大参考作用。

返回页首

2006—2010年理工类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陈国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副主任委员

  李 廉 兰州大学  

秘书长

  周学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委员

林 闯 清华大学 高 林 北京联合大学

邹 鹏 国防科技大学

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李 廉 兰州大学

副主任委员

  林 闯 清华大学 邹 鹏 国防科技大学

  高 林 北京联合大学

秘书长

  管会生 兰州大学

委员

王贺明 郑州大学 陈国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 浩 合肥工业大学 陈 炼 南昌大学

王移芝 北京交通大学 周玉龙 南开大学

石 岗 武汉大学 郑世钰 华中师范大学

边小凡 河北大学 俞 勇 上海交通大学

何钦铭 浙江大学 姚 琳 北京科技大学

宋方敏 南京大学 战德臣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长海 吉林大学 郝兴伟 山东大学

张 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唐宁九 四川大学

张 铭 北京大学 贾小珠 青岛大学

李陶深 广西大学 高 飞 北京理工大学

杨 丹 重庆大学 鄂大伟 集美大学

苏长龄 长春大学 黄志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邹北骥 中南大学 龚沛曾 同济大学

陈立潮 太原科技大学 韩国强 华南理工大学

农林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包 军 东北农业大学

副主任委员

  贺立源 华中农业大学 裴喜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秘书长

  侯一平 东北农业大学

委员

周铁军 中南林学院 杨 雄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高 华 山东农业大学 李伟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梁 斌 石河子大学 黄冬梅 上海水产大学

杨 勇 沈阳农业大学 滕桂法 河北农业大学

黄心渊 北京林业大学 杨林楠 云南农业大学

叶海建 中国农业大学 王霓虹 东北林业大学

陈根才 浙江大学 赵 尘 南京林业大学

宁正元 福建农林大学 何东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 杉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马斌荣 首都医科大学 仇小强 广西医科大学

秘书长

  郭永青 北京大学

委员

郭伟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卢虹冰 第四军医大学

曾思恩 桂林医学院 陈 素 广州中医药大学

邱家学 中国药科大学 周 怡 广东药学院

兰顺碧 华中科技大学 黎小沛 天津医科大学

杨长兴 中南大学 周 强 上海中医药大学

张 力 第二军医大学 董鸿晔 沈阳药科大学

韩绛青 复旦大学

返回页首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李大潜 复旦大学

副主任委员

  刘应明 四川大学 文 兰 北京大学

  徐宗本 西安交通大学 顾 沛 南开大学

  何书元 北京大学

秘书长  

  雍炯敏 复旦大学

委 员

  马继刚 四川大学 邱 东 中央财经大学

  王建磐 华东师范大学 郑志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乐经良 上海交通大学 金勇进 中国人民大学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 庾建设 广州大学

  宋永忠 南京师范大学 黄自萍 同济大学

  张润楚 南开大学 曾五一 厦门大学

  李尚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文 兰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郑志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建磐 华东师范大学

  顾 沛 南开大学

秘书长  

方新贵 北京大学

委员  

尤建功 南京大学 易 忠 广西师范大学

  文志英 清华大学 郑家茂 东南大学

  王向东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保继光 北京师范大学

  王延文 天津师范大学 赵 彬 陕西师范大学

王维克 上海交通大学 钟承奎 兰州大学

  刘合国 湖北大学 徐定华 东华大学

  刘应明 四川大学 徐晓泉 江西师范大学

  刘建亚 山东大学 高付清 武汉大学

  吴泉水 复旦大学 高 夯 东北师范大学

  吴 翊 国防科技大学 曹广福 广州大学

  宋永忠 南京师范大学 黄云清 湘潭大学

李大潜 复旦大学 黄先开 北京工商大学

  李 勇 吉林大学 蒋继发 同济大学

  陈发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雍炯敏 复旦大学

陈杰诚 浙江大学

     

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徐宗本 西安交通大学

副主任委员

  乐经良 上海交通大学 李尚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庾建设 广州大学 黄自萍 同济大学

马继刚 四川大学    

秘书长

彭济根 西安交通大学

委员

丁南庆 南京大学 苏化明 合肥工业大学

马柏林 湖南大学 邹庭荣 华中农业大学

王长平 北京大学 陆 全 西北工业大学

王 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建龙 东南大学

冯有前 空军工程大学 周泽华 天津大学

卢玉峰 大连理工大学 金蒙伟 浙江大学

白峰杉 清华大学 侯吉成 烟台大学

龙永红 中国人民大学 姚正安 中山大学

刘三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姜广峰 北京化工大学

刘艳秋 沈阳工业大学 赵新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刘 斌 华中科技大学 郝志峰 华南理工大学

孙 炯 内蒙古大学 徐文雄 西安交通大学

异旭明 武汉大学 徐荣聪 福州大学

朱传喜 南昌大学 梁治安 上海财经大学

吴传生 武汉理工大学 黄廷祝 电子科技大学

张庆灵 东北大学 焦宝聪 首都师范大学

李辉来 吉林大学 董新汉 湖南师范大学

杨 宁 西南交通大学 慕小武 郑州大学

杨孝平 南京理工大学 陈一宏 北京理工大学

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何书元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 金勇进 中国人民大学

  曾五一 厦门大学  

秘书长

  房祥忠 北京大学

委员

马江洪 长安大学 杨 虎 重庆大学

王振龙 西安财经学院 汪荣明 华东师范大学

史代敏 西南财经大学 陈相成 河南财经大学

田志运 青岛大学 易 东 第三军医大学

任佳刚 中山大学 郑 明 复旦大学

刘禄勤 武汉大学 赵长城 河北经贸大学

孙文生 河北农业大学 赵选民 西北工业大学

余华银 安徽财经大学 凌迎兵 南京财经大学

张忠占 北京工业大学 唐年胜 云南大学

张润楚 南开大学 高 岚 北京林业大学

李 勇 北京师范大学 傅德印 兰州商学院

返回页首

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赵光达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朱邦芬 清华大学 许敖敖 南京大学

  许宁生 中山大学 李师群 清华大学

秘书长

  王若鹏 北京大学

委员

金晓峰 复旦大学 金国钧 南京大学

叶沿林 北京大学 周又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田东平 西安邮电学院 顾 牡 同济大学

霍剑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高立模 南开大学

蒋毅坚 北京工业大学

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朱邦芬 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

  金晓峰 复旦大学 许宁生 中山大学

  田东平 西安邮电学院 叶沿林 北京大学

秘书长

  阮 东 清华大学

委员

马鸿儒 上海交通大学 陈沙鸥 青岛大学

尹 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金灿 厦门大学

王若鹏 北京大学 陈 浩 华南师范大学

王永生 北京交通大学 岳瑞宏 西北大学

王 牧 南京大学 胡响明 华中师范大学

冯世平 北京师范大学 贺德衍 兰州大学

石 兢 武汉大学 赵光达 北京大学

刘家铎 成都理工大学 唐 刚 中国矿业大学

刘益春 东北师范大学 桑建平 江汉大学

孙秀泉 深圳大学 班士良 内蒙古大学

余洪伟 湖南师范大学 贾锁堂 山西大学

张汉壮 吉林大学 郭 进 广西大学

张承琚 山东大学 高立模 南开大学

张磬兰 宁夏大学 盛正卯 浙江大学

杨士平 河北师范大学 龚 敏 四川大学

陈光德 西安交通大学 童培庆 南京师范大学

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李师群 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

  顾 牡 同济大学 霍剑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蒋毅坚 北京工业大学 金国钧 南京大学

秘书长

  高 虹 清华大学

委员

王小力 西安交通大学 李恩普 西北工业大学

王孝群 中国人民大学 杨兵初 中南大学

王稼军 北京大学 杨俊才 国防科技大学

邓文基 华南理工大学 肖 奕 华中科技大学

伏云昌 昆明理工大学 陆 建 南京理工大学

刘 肃 兰州大学 陈 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觉平 武汉大学 宗占国 长春大学

孙厚谦 盐城工学院 胡义华 广东工业大学

朱士群 苏州大学 胡其图 上海交通大学

朱建华 四川大学 胡 林 贵州大学

何晓雄 合肥工业大学 耿 平 东北大学

余 虹 大连理工大学 贾 瑜 郑州大学

吴 柳 北京交通大学 钱 锋 东南大学

吴振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陶纯匡 重庆大学

宋 峰 南开大学 喀蔚波 北京大学

张学龙 上海理工大学 潘小青 东华理工学院

张铁强 吉林大学 霍 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天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许敖敖 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周又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秘书长

  李向东 南京大学

委员

王安国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陈 黎 北京师范大学

王挺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徐仁新 北京大学

返回页首

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周其凤 吉林大学

副主任委员

  朱清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静康 天津大学

  郑兰荪 厦门大学 宋天佑 吉林大学

  沈永嘉 华东理工大学 高占先 大连理工大学

  段连运 北京大学

秘书长

  赵新生 北京大学

委员

王志林 南京大学 张泽廷 北京化工大学

宋毛平 郑州大学 徐南平 南京工业大学

孟宪平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陈恒武 浙江大学

姚善泾 浙江大学 臧树良 辽宁大学

蔡宝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 郭广生 北京化工大学

徐文方 山东大学 陈启元 中南大学

朱世斌 中国药学会 唐小真 上海交通大学

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郑兰荪 厦门大学

副主任委员

  段连运 北京大学 王志林 南京大学

  宋毛平 郑州大学

秘书长

  朱亚先 厦门大学

委员

万 坚 华中师范大学 李 群 青岛大学

王玉枝 湖南大学 杨 屹 北京化工大学

王宝辉 大庆石油学院 陆 靖 复旦大学

王春明 兰州大学 陈光巨 北京师范大学

代 斌 石河子大学 陈建中 福州大学

申世刚 河北大学 周其凤 吉林大学

刘晨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孟宪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孙兆林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林英杰 吉林大学

朱清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赵新生 北京大学

张树永 山东大学 钟 秦 南京理工大学

张逢星 西北大学 郭 荣 扬州大学

张新荣 清华大学 顾 江 北京大学

李立平 北京服装学院 程功臻 武汉大学

李攻科 中山大学 程 鹏 南开大学

李梦龙 四川大学 霍冀川 西南科技大学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沈永嘉 华东理工大学

副主任委员

  姚善泾 浙江大学 蔡宝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

  徐文方 山东大学 朱世斌 中国药学会

秘书长

  虞心红 华东理工大学

委员

于奕峰 河北科技大学 郑旭煦 重庆工商大学

元英进 天津大学 姚日生 合肥工业大学

尤启冬 中国药科大学 贺浪冲 西安交通大学

孙铁民 沈阳药科大学 徐 溢 重庆大学

宋 航 四川大学 梁逸曾 中南大学

张 珩 武汉化工学院 章亚东 郑州大学

周智明 北京理工大学 程 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周 慧 吉林大学 樊 君 西北大学

宗敏华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静康 天津大学

副主任委员

  高占先 大连理工大学 张泽廷 北京化工大学

  徐南平 南京工业大学

秘书长

  张凤宝 天津大学

委员

山红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李伯耿 浙江大学

王延吉 河北工业大学 杨亚江 华中科技大学

王源升 海军工程大学 杨运泉 湘潭大学

乐清华 华东理工大学 陆嘉星 华东师范大学

冯 骉 江南大学 陈 砺 华南理工大学

冯 霄 西安交通大学 姚伯元 海南大学

刘有智 中北大学 姚克俭 浙江工业大学

孙岳明 东南大学 姜兆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秀林 苏州大学 胡仰栋 中国海洋大学

朱家骅 四川大学 唐小真 上海交通大学

吴元欣 武汉化工学院 高维平 吉林化工学院

张志炳 南京大学 崔 鹏 合肥工业大学

张青山 北京理工大学 高浩其 宁波工程学院

旷亚非 湖南大学 傅忠君 山东理工大学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宋天佑 吉林大学

副主任委员

  陈恒武 浙江大学 臧树良 辽宁大学

  郭广生 北京化工大学 陈启元 中南大学

秘书长

  周伟红 吉林大学

委员

刁国旺 扬州大学 陈 彪 北华大学

马万勇 山东轻工业学院 周 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科志 北京师范大学 林 深 福建师范大学

冯钰锜 武汉大学 胡小玲 西北工业大学

史济斌 华东理工大学 夏道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叶 非 东北农业大学 徐国财 安徽理工大学

吴庆生 同济大学 聂 进 华中科技大学

张 炜 国防科技大学 郭灿城 湖南大学

李一峻 南开大学 高 松 北京大学

李文军 北京科技大学 董 林 南京大学

李艳梅 清华大学 廖世军 华南理工大学

杨 红 南京农业大学 杜 斌 济南大学

苏 群 黑龙江工程学院 郑 化 武汉理工大学

陈六平 中山大学

返回页首

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刘人怀 暨南大学

副主任委员

  洪嘉振 上海交通大学 苏先樾 北京大学

  袁 驷 清华大学

秘书长

  马宏伟 暨南大学

委员

周又和 兰州大学 杨嘉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罗纪生 天津大学 叶志明 上海大学

陆夕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土乔 浙江大学

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苏先樾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周又和 兰州大学 罗纪生 天津大学

  陆夕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杨嘉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秘书长

  黄克服 北京大学

委员

丁光宏 复旦大学 张建辉 河北大学

马宏伟 暨南大学 张洪武 大连理工大学

王振清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李振环 华中科技大学

王铁军 西安交通大学 岳珠峰 西北工业大学

冯西桥 清华大学 郑 坚 军械工程学院

刘人怀 暨南大学 徐远杰 武汉大学

刘占芳 重庆大学 章定国 南京理工大学

刘济科 中山大学 龚耀清 河南理工大学

刘 桦 上海交通大学 赵均海 长安大学

吴柏生 吉林大学 潘一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洪嘉振 上海交通大学

副主任委员

  叶志明 上海大学 袁 驷 清华大学

  张土乔 浙江大学

秘书长

  朱本华 上海交通大学

委员

支希哲 西北工业大学 李晓阳 北京工业大学

王世斌 天津大学 杜广生 山东大学

王复兴 中北大学 杨学堂 三峡大学

王 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廷国 大连理工大学

王璋奇 华北电力大学 罗建辉 湖南大学

邓宗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禹奇才 广州大学

刘 均 东北大学 胡卫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福胜 山东农业大学 赵振兴 河海大学

吕令毅 东南大学 唐国金 国防科技大学

孙 毅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徐 鉴 同济大学

祁 皑 福州大学 章梓茂 北京交通大学

张 陵 西安交通大学 韩 峰 北京理工大学

张 平 湘潭大学 槐文信 武汉大学

张志宏 海军工程大学 蔺安林 西南交通大学

李世荣 兰州理工大学 燕柳斌 广西大学

李同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魏德敏 华南理工大学

李克锋 四川大学

返回页首

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施蕴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副主任委员

  欧阳平凯 南京工业大学 乔守怡 复旦大学

  周海梦 清华大学 李文鑫 武汉大学

  许崇任 北京大学

秘书长

  徐卫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委员

耿运琪 南开大学 吴 敏 浙江大学

肖 蘅 云南大学 陈小麟 厦门大学

顾红雅 北京大学 吴庆余 清华大学

林志新 上海交通大学 王仁卿 山东大学

陈 放 四川大学 陈建群 南京大学

魏东芝 华东理工大学 郑用琏 华中农业大学

周天鸿 暨南大学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乔守怡 复旦大学

副主任委员

  李文鑫 武汉大学 耿运琪 南开大学

  肖 蘅 云南大学

秘书长

  顾惠娟 复旦大学

委员

王小菁 华南师范大学 林圣彩 厦门大学

王仁卿 山东大学 武维华 中国农业大学

王 丽 东北师范大学 施蕴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迎春 内蒙古大学 段相林 河北师范大学

张士璀 中国海洋大学 赵桂仿 西北大学

张迎梅 兰州大学 赵 斌 华中农业大学

张荣庆 清华大学 徐卫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李玉花 东北林业大学 徐安龙 中山大学

李进华 安徽大学 袁 生 南京师范大学

杨艳燕 湖北大学 梁建生 扬州大学

杨 磊 石河子大学 傅承新 浙江大学

陈建群 南京大学 葛剑平 北京师范大学

陈 霞 吉林大学 辜 清 南昌大学

昌增益 北京大学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周海梦 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

  顾红雅 北京大学 林志新 上海交通大学

  陈 放 四川大学 魏东芝 华东理工大学

  周天鸿 暨南大学

秘书长

  潘 勋 清华大学

委员

乙 引 贵州师范大学 陈双林 南京师范大学

牛立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冠军 山东大学

王青锋 武汉大学 欧阳平凯 南京工业大学

王喆之 陕西师范大学 罗爱芹 北京理工大学

刘选明 湖南大学 郑用琏 华中农业大学

朱友林 南昌大学 祝 建 同济大学

朱利民 东华大学 赵长琦 北京师范大学

祁元明 郑州大学 赵学明 天津大学

余龙江 华中科技大学 夏立秋 湖南师范大学

张富春 新疆大学 徐 岩 江南大学

李玉花 东北林业大学 徐朗莱 南京农业大学

李 春 石河子大学 黄建忠 福建师范大学

杨 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谢 维 东南大学

肖冬光 天津科技大学 谭天伟 北京化工大学

苏文金 集美大学 瞿伟菁 华东师范大学

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许崇任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吴 敏 浙江大学 陈小麟 厦门大学

  吴庆余 清华大学

秘书长

  佟向军 北京大学

委员

卜文俊 南开大学 沈萍萍 南京大学

王玉炯 宁夏大学 陈向东 武汉大学

王金发 中山大学 陈其才 华中师范大学

卢向阳 湖南农业大学 陈 强 兰州大学

任国栋 河北大学 孟祥勋 苏州大学

刘 强 天津师范大学 武 波 广西大学

孙 晖 东北师范大学 胡宝忠 东北农业大学

安利国 山东师范大学 胡景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何奕昆 首都师范大学 夏光敏 山东大学

吴 鸿 华南农业大学 徐存拴 河南师范大学

李 玲 华南师范大学 聂刘旺 安徽师范大学

杨志荣 四川大学 强 胜 南京农业大学

返回页首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郑筱祥 浙江大学

副主任委员

  万遂人 东南大学 章 鲁 上海交通大学

  陈武凡 南方医科大学 姜 峰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秘书长

  段会龙 浙江大学

委员

尹光福 四川大学 李 金 哈尔滨工程大学

王广志 清华大学 汪源源 复旦大学

王智彪 重庆医科大学 周长忍 暨南大学

田 心 天津医科大学 骆清铭 华中科技大学

刘志成 首都医科大学 徐可欣 天津大学

刘常春 山东大学 徐学敏 上海交通大学

尧德中 电子科技大学 黄从新 武汉大学

张正国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樊瑜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镇西 西安交通大学 陈思平 深圳大学

返回页首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 垒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舒 华 北京师范大学 沈模卫 浙江大学

秘书长

  苏彦捷 北京大学

委员

王加绵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张 明 东北师范大学

乐国安 南开大学 张富昌 西北大学

卢 莉 山西医科大学 罗晓利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 苗丹民 第四军医大学

朱永新 苏州大学 赵国祥 河南大学

吴汉荣 华中科技大学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

吴庆麟 华东师范大学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

张 宁 南京医科大学 高定国 中山大学

张庆林 西南大学 解亚宁 南方医科大学

张 奇 辽宁师范大学

返回页首

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张国伟 西北大学

副主任委员

  陈 骏 南京大学 蔡运龙 北京大学

  吴德星 中国海洋大学

秘书长

  赖绍聪 西北大学

委员

顾朝林 南京大学 王式功 兰州大学

惠泱河 西北大学 胡 欣 中国气象局

刘宝元 北京师范大学 管兆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陈发虎 兰州大学 杨圣云 厦门大学

高 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陈 刚 上海交通大学

陈晓非 北京大学 余建星 天津大学

谈哲敏 南京大学

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蔡运龙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顾朝林 南京大学 惠泱河 西北大学

  刘宝元 北京师范大学 陈发虎 兰州大学

秘书长

  秦其明 北京大学

委员

万剑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杨永国 中国矿业大学

王 建 南京师范大学 陈俊和 中山大学

王建力 西南大学 陈健飞 广州大学

王新生 湖北大学 陈效逑 北京大学

田明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周云轩 吉林大学

任建兰 山东师范大学 周介铭 四川师范大学

刘仁义 浙江大学 保继刚 中山大学

刘建忠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宫辉力 首都师范大学

刘继生 东北师范大学 徐颂军 华南师范大学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 秦耀辰 河南大学

刘耀林 武汉大学 黄春长 陕西师范大学

朱 翔 湖南师范大学 曾从盛 福建师范大学

许惠平 同济大学 曾永年 中南大学

张军海 河北师范大学 曾菊新 华中师范大学

李小建 河南财经学院 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张国伟 西北大学

副主任委员

  陈 骏 南京大学 高 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陈晓非 北京大学

秘书长

  赖绍聪 西北大学

委员

卢秀山 山东科技大学 陈世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申文斌 武汉大学 陈国能 中山大学

刘代志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周安朝 太原理工大学

孙建国 吉林大学 郑永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孙柏年 兰州大学 郑洪波 同济大学

汤井田 中南大学 金 魏 吉林大学

阮百尧 桂林工学院 郭进京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宋传中 合肥工业大学 董守华 中国矿业大学

岑 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廖义玲 贵州大学

张立飞 北京大学 漆家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杨兴科 长安大学 翟世奎 中国海洋大学

杨树锋 浙江大学 谭成仟 西安石油大学

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谭本馗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谈哲敏 南京大学 王式功 兰州大学

  胡 欣 中国气象局 管兆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秘书长

  胡永云 北京大学

委员

吴正方 东北师范大学 黄立文 武汉理工大学

李国平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傅云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束 炯 华东师范大学 傅 刚 中国海洋大学

范绍佳 中山大学 翟国庆 浙江大学

费建芳 解放军理工大学 黎伟标 中山大学

郭世昌 云南大学

海洋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吴德星 中国海洋大学

副主任委员

  杨圣云 厦门大学 陈 刚 上海交通大学

  余建星 天津大学

秘书长

  李巍然 中国海洋大学

委员

于志刚 中国海洋大学 余锡平 清华大学

尹 群 江苏科技大学 张永刚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方念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李芳成 广东海洋大学

王自力 江苏科技大学 陈新军 上海水产大学

王丽铮 武汉理工大学 林建国 大连海事大学

王学魁 天津科技大学 苗振清 浙江海洋学院

刘玉君 大连理工大学 金伟良 浙江大学

刘祖源 武汉理工大学 姚 杰 大连水产学院

孙宝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高 抒 南京大学

朱 军 海军工程大学 翦知湣 同济大学

返回页首

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郝吉明 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

  周 琪 同济大学 张远航 北京大学

  贾 峰 国家环保总局

秘书长

  胡洪营 清华大学

委员

左玉辉 南京大学 任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盛连喜 东北师范大学 宁 平 昆明理工大学

陈立民 复旦大学 曾光明 湖南大学

鞠美庭 南开大学 程水源 北京工业大学

杨 劼 内蒙古大学 季 民 天津大学

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张远航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左玉辉 南京大学 盛连喜 东北师范大学

  陈立民 复旦大学 鞠美庭 南开大学

  杨 劼 内蒙古大学 贾 峰 国家环保总局

秘书长

  邵 敏 北京大学

委员

马 中 中国人民大学 杨志峰 北京师范大学

刘云国 湖南大学 杨 凯 华东师范大学

刘国光 广东工业大学 南忠仁 兰州大学

孙德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封 克 扬州大学

朱利中 浙江大学 夏北成 中山大学

严重玲 厦门大学 贾金平 上海交通大学

宋书巧 广西师范学院 钱沙华 武汉大学

李光浩 大连民族学院 高会旺 中国海洋大学

李 新 苏州科技学院 韩宝平 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郝吉明 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

  周 琪 同济大学 任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吉宁 清华大学 宁 平 昆明理工大学

秘书长

  胡洪营 清华大学

委员

王成端 西南科技大学 侯浩波 武汉大学

王焰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胡筱敏 东北大学

王 超 河海大学 赵 毅 华北电力大学

刘心中 福建工程学院 胡有勇 华南理工大学

刘勇弟 华东理工大学 徐晓军 青岛理工大学

吕锡武 东南大学 彭党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杨景亮 河北科技大学 彭绪亚 重庆大学

陈杰瑢 西安交通大学 曾光明 湖南大学

陈学民 兰州交通大学 程水源 北京工业大学

陈英旭 浙江大学 蒋文举 四川大学

陈 亮 东华大学 解庆林 桂林工学院

周立祥 南京农业大学 蒋明虎 大庆石油学院

周敬宣 华中科技大学 王增长 太原理工大学

全 燮 大连理工大学 关卫省 长安大学

郑西来 中国海洋大学 季 民 天津大学

返回页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李 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主任委员

  孙家广 清华大学 李晓明 北京大学

  陈 冲 软件行业协会    

秘书长

  马殿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委员

陈道蓄 南京大学 陈 钟 北京大学

傅育熙 上海交通大学 齐治昌 国防科技大学

杨 波 济南大学 侯义斌 北京工业大学

王志英 国防科技大学 陈 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建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李晓明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陈道蓄 南京大学 王志英 国防科技大学

  杨 波 济南大学 傅育熙 上海交通大学

秘书长

  蒋宗礼 北京工业大学

委员

马殿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房鼎益 西北大学

孔令富 燕山大学 罗军舟 东南大学

王命延 南昌大学 金 海 华中科技大学

王国仁 东北大学 胡事民 清华大学

印 鉴 中山大学 胡学钢 合肥工业大学

孙吉贵 吉林大学 赵致琢 厦门大学

庄越挺 浙江大学 袁晓洁 南开大学

吴 跃 电子科技大学 高光来 内蒙古大学

李 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曾建潮 太原科技大学

陈志刚 中南大学 蒋昌俊 同济大学

陈志国 河南大学 韩 臻 北京交通大学

周傲英 复旦大学 廖明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孟祥旭 山东大学 熊 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岳丽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樊晓桠 西北工业大学

管会生 兰州大学 薛胜军 武汉理工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孙家广 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

  陈 冲 软件行业协会 陈 钟 北京大学

  齐治昌 国防科技大学 侯义斌 北京工业大学

秘书长

  刘 强 清华大学

委员

王志坚 河海大学 周明全 北京师范大学

王 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周荣辉 西南交通大学

卢 苇 北京交通大学 周激流 四川大学

古天龙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姚淑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左保河 华南理工大学 胡 飞 西北工业大学

朱志良 东北大学 钟绍春 东北师范大学

宋茂强 北京邮电大学 骆 斌 南京大学

张大方 湖南大学 徐宝文 东南大学

张 钢 天津大学 黄虎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 彤 云南大学 舒 坚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陈 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蒋健伟 上海交通大学

陈传波 华中科技大学 缪淮扣 上海大学

陈性元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臧斌宇 复旦大学

陈 珉 武汉大学

返回页首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徐福荫 华南师范大学

副主任委员

  黄荣怀 北京师范大学 祝智庭 华东师范大学

  熊澄宇 清华大学

秘书长

  许 骏 华南师范大学

委员

丁振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 艺 南京师范大学

王以宁 东北师范大学 李红波 广西师范大学

王志军 天津师范大学 李春荣 中国海洋大学

申瑞民 上海交通大学 杨改学 西北师范大学

孙柏祥 黑龙江大学 汪 琼 北京大学

吴 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汪基德 河南大学

张文兰 陕西师范大学 郑祖道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张立新 河北大学 赵呈领 华中师范大学

张剑平 浙江师范大学 黄烟波 中南大学

张祖忻 上海外国语大学 雷 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返回页首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黄伯云 中南大学

副主任委员

  蒋民华 山东大学 顾 宜 四川大学

  姜茂发 东北大学 朱 星 北京大学

  张联盟 武汉理工大学

秘书长

  汪明朴 中南大学

委员

陈延峰 南京大学 许春华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

李越生 复旦大学 杨伟才 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

刘双喜 南开大学 徐德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陈 文 武汉理工大学 励杭泉 北京化工大学

朱鸿民 北京科技大学 麦堪成 中山大学

张新明 中南大学 朱美芳 东华大学

周 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申长雨 郑州大学

吕 庆 河北理工大学 张清杰 武汉理工大学

郑治祥 合肥工业大学 印 杰 上海交通大学

付 旭 中国工程塑料工业协会 闫卫东 河北工业大学

郑植艺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朱 星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陈延峰 南京大学 李越生 复旦大学

  刘双喜 南开大学 陈 文 武汉理工大学

秘书长

  裴 坚 北京大学

委员

万发荣 北京科技大学 汪明朴 中南大学

王学业 湘潭大学 陈大俊 东华大学

田永君 燕山大学 陈 岗 吉林大学

申爱琴 长安大学 陈翌庆 合肥工业大学

白海力 天津大学 周伟良 南京理工大学

乔英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宫永宽 西北大学

刘庆锁 天津理工大学 费维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孙俊才 大连海事大学 唐元洪 湖南大学

朱立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唐颂超 华东理工大学

朱建国 四川大学 郭兴蓬 华中科技大学

宋晓平 西安交通大学 郭 锋 内蒙古工业大学

张政军 清华大学 常方高 河南师范大学

张家良 山东大学 程国安 北京师范大学

张喜燕 广西大学 蒋民华 山东大学

李建功 兰州大学 谢 毅 江南大学

李养贤 河北工业大学 潘春旭 武汉大学

汪建华 武汉化工学院

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姜茂发 东北大学

副主任委员

  朱鸿民 北京科技大学 张新明 中南大学

  周 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吕 庆 河北理工大学

秘书长

  沈峰满 东北大学

委员

于旭光 石家庄铁道学院 李子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介万奇 西北工业大学 李惠琪 山东科技大学

王 敏 上海交通大学 杨贤金 天津大学

关绍康 郑州大学 苏世怀 马钢股份公司

刘心宇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陈文哲 福建工程学院

刘 颖 北京理工大学 郑 忠 重庆大学

孙 军 西安交通大学 赵新兵 浙江大学

朱 敏 华南理工大学 阎殿然 河北工业大学

余志伟 东华理工学院 黄伯云 中南大学

吴 化 长春工业大学 黄 晋 湖北工业大学

吴玉程 合肥工业大学 蒋建清 东南大学

张文征 清华大学 蒋 青 吉林大学

张 平 装甲兵工程学院 路文江 兰州理工大学

张 昭 四川大学 戴光泽 西南交通大学

张 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张联盟 武汉理工大学

副主任委员

  郑治祥 合肥工业大学 徐德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秘书长

  谢峻林 武汉理工大学

委员

于栋利 燕山大学 李克智 西北工业大学

王培铭 同济大学 李宪洲 吉林大学

卢安贤 中南大学 杨久俊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卢忠远 西南科技大学 苏春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刘 军 沈阳建筑大学 陈 奇 华东理工大学

刘 羽 武汉化工学院 周竹发 苏州大学

刘洪波 湖南大学 翁文剑 浙江大学

孙加林 北京科技大学 顾幸勇 景德镇陶瓷学院

孙 忠 内蒙古大学 黄佳木 重庆大学

汤德平 福州大学 程 新 济南大学

张世英 长沙学院 葛 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玉军 山东大学 蒋伟忠 东华大学

张 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潘 伟 清华大学

张 锐 郑州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顾 宜 四川大学

副主任委员

  励杭泉 北京化工大学 麦堪成 中山大学

  朱美芳 东华大学 申长雨 郑州大学

  张清杰 武汉理工大学 许春华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

  付 旭 中国工程塑料工业协会 杨伟才 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

  郑植艺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秘书长

  赵长生 四川大学

委员

王成国 山东大学 肖加余 国防科技大学

王晓工 清华大学 肖 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宁荣昌 西北工业大学 林嘉平 华东理工大学

刘长生 武汉化工学院 郑 强 浙江大学

刘正平 北京师范大学 柳明珠 兰州大学

刘晓亚 江南大学 赵建青 华南理工大学

印 杰 上海交通大学 赵树高 青岛科技大学

孙广平 吉林大学 夏海平 厦门大学

闫卫东 河北工业大学 徐伟箭 湖南大学

张佐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郭文莉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张其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顾继友 东北林业大学

张海良 湘潭大学 黄玉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超灿 武汉理工大学 彭少贤 湖北工业大学

李青山 燕山大学

返回页首

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李培根 华中科技大学

副主任委员

  李春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何人可 湖南大学

  高金吉 北京化工大学 邓宗全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沙彦世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钟秉林 东南大学

  单 平 天津大学

秘书长

  邵新宇 华中科技大学

委员

段宝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赵 阳 中国美术学院

易 红 东南大学 过伟敏 江南大学

赵 继 吉林大学 潘家祯 华东理工大学

陈关龙 上海交通大学 李志义 大连理工大学

唐一科 重庆科技学院 陈学东 中国压力容器学会

顾培华 汕头大学 翁海珊 北京科技大学

林萍华 河海大学 傅水根 清华大学

于德弘 西安交通大学 吴昌林 华中科技大学

李荣德 沈阳工业大学 于化东 长春理工大学

鲁晓波 清华大学 李占国 长春理工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李培根 华中科技大学

副主任委员

  易 红 东南大学 赵 继 吉林大学

  陈关龙 上海交通大学 唐一科 重庆科技学院

  顾培华 汕头大学

秘书长

  邵新宇 华中科技大学

委员

于晓红 北京科技大学 陈子辰 浙江大学

王润孝 西北工业大学 陈五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左健民 南京工程大学 陈 恳 清华大学

刘 凯 西安理工大学 陈朝阳 合肥工业大学

巩亚东 东北大学 巫世晶 武汉大学

朱 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庞思勤 北京理工大学

江平宇 西安交通大学 查建中 北京交通大学

江征风 武汉理工大学 段宝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许明恒 西南交通大学 胡赤兵 兰州理工大学

吴玉厚 沈阳建筑大学 钟志华 湖南大学

张有忱 北京化工大学 钟秉林 东南大学

张建国 天津科技大学 唐贵基 华北电力大学

李占国 长春理工大学 殷国富 四川大学

李 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袁军堂 南京理工大学

李尚平 广西工学院 郭东明 大连理工大学

李剑峰 山东大学 郭钟宁 广东工业大学

李郝林 上海理工大学 盛颂恩 浙江工业大学

李 强 内蒙古工业大学 黄 田 天津大学

杜彦良 石家庄铁道学院 龚烈航 解放军理工大学

沙彦世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韩立强 长春工业大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李春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副主任委员

  林萍华 河海大学 于德弘 西安交通大学

  李荣德 沈阳工业大学

秘书长

  魏尊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委员

方 园 宝山钢铁 单 平 天津大学

刘向东 内蒙古工业大学 周 荣 昆明理工大学

刘金海 河北工业大学 郝滨海 山东大学

孙大千 吉林大学 郭宝峰 燕山大学

孙立权 长春工程学院 都 东 清华大学

张彦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 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 宁 四川大学 崔建忠 东北大学

李永堂 太原科技大学 康永林 北京科技大学

李立新 武汉科技大学 黄卫东 西北工业大学

李廷举 大连理工大学 黄光杰 重庆大学

李晓谦 中南大学 黄 放 贵州大学

陈立亮 华中科技大学 潘 冶 东南大学

陈维平 华南理工大学 薛克敏 合肥工业大学

陈善本 上海交通大学 戴 虹 西南交通大学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何人可 湖南大学

副主任委员

  鲁晓波 清华大学 赵 阳 中国美术学院

  过伟敏 江南大学

秘书长

  肖狄虎 湖南大学

委员

王 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杨 正 武汉大学

宁绍强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郑建启 武汉理工大学

孙苏榕 北京服装学院 姜 冰 北京理工大学

朱世范 哈尔滨工程大学 胡 平 吉林大学

许 佳 昆明理工大学 赵英新 山东大学

许喜华 浙江大学 殷正声 同济大学

张成忠 重庆大学 韩春明 合肥工业大学

李乐山 西安交通大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高金吉 北京化工大学

副主任委员

  潘家祯 华东理工大学 李志义 大连理工大学

  陈学东 中国压力容器学会

秘书长

  钱才富 北京化工大学

委员

巴德纯 东北大学 袁惠新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张少峰 河北工业大学 顾伯勤 南京工业大学

沈 健 合肥工业大学 曹国华 长春理工大学

陈 旭 天津大学 黄卫星 四川大学

郑津洋 浙江大学 喻九阳 武汉化工学院

金有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程光旭 西安交通大学

胡兆吉 南昌大学 戴 光 大庆石油学院

唐委校 山东大学 魏新利 郑州大学

秦现生 西北工业大学 瞿志豪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邓宗全 哈尔滨工业大学

副主任委员

  翁海珊 北京科技大学 傅水根 清华大学

  吴昌林 华中科技大学 于化东 长春理工大学

秘书长

  王黎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委员

于德介 湖南大学 陈良玉 东北大学

牛鸣岐 贵州大学 陈国定 西北工业大学

王 晶 西安交通大学 陈 新 广东工业大学

王晓力 北京理工大学 罗 阳 四川大学

王德伦 大连理工大学 郑建荣 华东理工大学

申永胜 清华大学 胡大超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刘舜尧 中南大学 赵 韩 合肥工业大学

孙康宁 山东大学 师忠秀 青岛大学

朱文坚 华南理工大学 秦 伟 重庆大学

许 敏 上海交通大学 钱瑞明 东南大学

余跃庆 北京工业大学 顾大强 浙江大学

张玉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黄 平 华南理工大学

张远明 东南大学 童幸生 江汉大学

杨玉虎 天津大学 谢 进 西南交通大学

杨湘杰 南昌大学 韩建海 河南科技大学

邵俊鹏 哈尔滨理工大学 蓝兆辉 福州大学

返回页首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郑南宁 西安交通大学

副主任委员

  吴 澄 清华大学 谈振辉 北京交通大学

  王志功 东南大学 王兆安 西安交通大学

  郁道银 天津大学 吕志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邹寿彬 电子科技大学 孙才新 重庆大学

秘书长

  齐 勇 西安交通大学

委员

金亚秋 复旦大学 薛安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郝 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韩九强 西安交通大学

严晓浪 浙江大学 胡敏强 东南大学

金伟其 北京理工大学 王泽忠 华北电力大学

刘向东 浙江大学 尹项根 华中科技大学

杨坤涛 华中科技大学 戈宝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秦石乔 国防科技大学 杨启明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龚 克 清华大学 王 萍 天津大学

朱世华 西安交通大学 张晓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聂在平 电子科技大学 刘新元 北京大学

郑宝玉 南京邮电大学 严晓浪 浙江大学

申功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穆 钢 东北电力大学

田作华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吕志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副主任委员

  金亚秋 复旦大学 郝 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严晓浪 浙江大学

秘书长

  何伟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委员

张贵忠 天津大学 杨瑞霞 河北工业大学

陈徐宗 北京大学 邹雪城 华中科技大学

文玉梅 重庆大学 陈 进 上海交通大学

毛军发 上海交通大学 陈鹤鸣 南京邮电大学

王卫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欧阳征标 深圳大学

王志华 清华大学 郭树旭 吉林大学

仲顺安 北京理工大学 都思丹 南京大学

刘纯亮 西安交通大学 高 勇 西安理工大学

余 江 云南大学 崔一平 东南大学

宋 梅 北京邮电大学 康耀红 海南大学

张 兴 北京大学 逯贵祯 中国传媒大学

张怀武 电子科技大学 黄卡玛 四川大学

张雪英 太原理工大学 曾 云 湖南大学

时龙兴 东南大学 谢 泉 贵州大学

李 琪 哈尔滨工程大学 蔡 敏 华南理工大学

杨冬晓 浙江大学 葛利嘉 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郁道银 天津大学

副主任委员

  金伟其 北京理工大学 刘向东 浙江大学

  杨坤涛 华中科技大学 秦石乔 国防科技大学

秘书长

  葛宝臻 天津大学

委员

卢荣胜 合肥工业大学 李 岩 清华大学

刘缠牢 西安工业学院 邸 旭 长春理工大学

何平安 武汉大学 陈延如 南京理工大学

吴丽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家壁 上海理工大学

宋菲君 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曹益平 四川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谈振辉 北京交通大学

副主任委员

  龚 克 清华大学 朱世华 西安交通大学

  聂在平 电子科技大学 郑宝玉 南京邮电大学

秘书长

  张 泽 内蒙古大学

委员

卫 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李战明 兰州理工大学

王建华 江苏科技大学 林家儒 北京邮电大学

包志华 南通大学 范平志 西南交通大学

刘兴钊 上海交通大学 姜道安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刘 晔 南昌大学 段哲民 西北工业大学

刘耀武 西安交通大学 胡学龙 扬州大学

孙 洪 武汉大学 赵晓辉 吉林大学

孙玲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殷福亮 大连理工大学

吴镇扬 东南大学 秦家银 中山大学

张宏科 北京交通大学 袁东风 山东大学

张德民 重庆邮电学院 顾学迈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建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谢焜青 北京大学

李思敏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韩 焱 中北大学

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吴 澄 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

  申功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田作华 上海交通大学

  薛安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韩九强 西安交通大学

秘书长

  王 雄 清华大学

委员

马小平 中国矿业大学 吴 敏 中南大学

马广富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德江 长春工业大学

王永骥 华中科技大学 李元春 吉林大学

王 普 北京工业大学 李泽湘 香港科技大学

刘 丁 西安理工大学 陈 冲 福州大学

刘小河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郑南宁 西安交通大学

刘开培 武汉大学 赵光宙 浙江大学

刘建昌 东北大学 赵 曜 四川大学

孙鹤旭 河北工业大学 凌志浩 华东理工大学

齐小慧 军械工程学院 曹 军 东北林业大学

余发山 河南理工大学 章 兢 湖南大学

吴 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谢克明 太原理工大学

吴成东 沈阳建筑大学 韩力群 北京工商大学

吴怀宇 武汉科技大学 韩 璞 华北电力大学

吴重光 北京化工大学 戴先中 东南大学

吴晓蓓 南京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兆安 西安交通大学

副主任委员

  胡敏强 东南大学 王泽忠 华北电力大学

  尹项根 华中科技大学 戈宝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杨启明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秘书长

  马西奎 西安交通大学

委员

穆 钢 东北电力大学 焦留成 郑州大学

陈小虎 南京工程学院 邹积岩 大连理工大学

王万良 浙江工业大学 陈少华 广东工业大学

王成山 天津大学 周 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德明 南通大学党办 范 瑜 北京交通大学

韦 钢 上海电力学院 胡翔勇 三峡大学

付家才 黑龙江科技学院 赵建国 山东大学

冯晓云 西南交通大学 赵荣祥 浙江大学

刘卫国 西北工业大学 梁曦东 清华大学

刘涤尘 武汉大学 彭 晓 湖南工程学院

宋平岗 华东交通大学 程德福 吉林大学

宋建成 太原理工大学 韩 力 重庆大学

张卫平 北方工业大学 雷银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进明 北京化工大学 鞠 平 河海大学

李福生 许继集团 张晓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志功 东南大学

副主任委员

  王 萍 天津大学 张晓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新元 北京大学

秘书长

  孟 桥 东南大学

委员

王东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邹寿彬 电子科技大学

王成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后金 北京交通大学

王建新 南京理工大学 陈意军 湖南工程学院

王 殊 华中科技大学 姜建国 上海交通大学

邓建国 西安交通大学 柯亨玉 武汉大学

刘润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赵东风 云南大学

孙才新 重庆大学 赵旦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朱伟兴 江苏大学 徐淑华 青岛大学

吴建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殷瑞祥 华南理工大学

张正平 贵州大学 袁建生 清华大学

李国丽 合肥工业大学 郭宝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 青 中国计量学院 崔 翔 华北电力大学

李哲英 北京联合大学 曾孝平 重庆大学

李晶皎 东北大学

返回页首

轻工与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管华诗 中国海洋大学

副主任委员

  陈克复 华南理工大学 殷涌光 吉林大学

  陈武勇 四川大学

秘书长

  薛长湖 中国海洋大学

委员

夏文水 江南大学 赵建平 苏州大学

曹小红 天津科技大学 高玉杰 天津科技大学

汤天曙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何东平 武汉工业学院

阎克路 东华大学 何国庆 浙江大学

张美云 陕西科技大学 宋纪蓉 西北大学

马建中 陕西科技大学 陈 辉 河北科技大学

邢建伟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薛长湖 中国海洋大学

陈 港 华南理工大学 朱蓓薇 大连轻工业学院

范雪荣 江南大学

轻化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陈武勇 四川大学

副主任委员

  阎克路 东华大学 张美云 陕西科技大学

秘书长

  何有节 四川大学

委员

马建中 陕西科技大学 陈克利 昆明理工大学

王双飞 广西大学 陈 港 华南理工大学

王柏华 北京服装学院 陈嘉川 山东轻工业学院

朱 平 青岛大学 范雪荣 江南大学

邢建伟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姚金波 天津工业大学

张占柱 河北科技大学 赵建平 苏州大学

肖作兵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徐卫林 武汉科技学院

辛 忠 华东理工大学 高玉杰 天津科技大学

邵建中 浙江理工大学 高忠柏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

陈克复 华南理工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殷涌光 吉林大学

副主任委员

  夏文水 江南大学 曹小红 天津科技大学

  汤天曙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秘书长

  刘静波 吉林大学

委员

马中苏 吉林大学 李开雄 石河子大学

王锡昌 上海水产大学 李德远 军事经济学院

卢晓黎 四川大学 陈 辉 河北科技大学

孙俊良 河南科技学院 周家华 广东工业大学

朱蓓薇 大连轻工业学院 罗 欣 山东农业大学

何东平 武汉工业学院 姜绍通 合肥工业大学

何国庆 浙江大学 董文宾 陕西科技大学

吴 晖 华南理工大学 管华诗 中国海洋大学

宋纪蓉 西北大学 薛长湖 中国海洋大学

李云飞 上海交通大学

返回页首

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岑可法 浙江大学

副主任委员

  张欣欣 北京科技大学

秘书长

  胡亚才 浙江大学

委员

王如竹 上海交通大学 刘志刚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李连生 西安交通大学 李 春 上海理工大学

何雅玲 西安交通大学 李 强 燕山大学

杨玉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徐志明 东北电力大学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岑可法 浙江大学

副主任委员

  王如竹 上海交通大学 李连生 西安交通大学

秘书长

  胡亚才 浙江大学

委员

马晓茜 华南理工大学 陈启卷 武汉大学

任建新 上海电力学院 陈德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刘志刚 哈尔滨工程大学 尚锦山 国家电网公司

吉洪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金保升 东南大学

孙奉仲 山东大学 宣益民 南京理工大学

张 力 重庆大学 徐明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李人宪 西南交通大学 桂幸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仁年 兰州理工大学 曹伟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李少华 东北电力大学 黄树红 华中科技大学

李录平 长沙理工大学 龚金科 湖南大学

李郁侠 西安理工大学 舒歌群 天津大学

李 春 上海理工大学 蔡九菊 东北大学

沈胜强 大连理工大学 蔡元虎 西北工业大学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张欣欣 北京科技大学

副主任委员

  何雅玲 西安交通大学 杨玉顺 哈尔滨工业大学

秘书长

  夏德宏 北京科技大学

委员

石奇光 上海电力学院 陈光明 浙江大学

刘中良 北京工业大学 陈保东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刘 伟 华中科技大学 周乃君 中南大学

刘明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姜培学 清华大学

朱立光 河北理工大学 赵 军 天津大学

朱惠人 西北工业大学 郝英立 东南大学

张新铭 重庆大学 徐志明 东北电力大学

李 强 燕山大学 徐国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杜小泽 华北电力大学 顾 昌 武汉大学

杜朝晖 上海交通大学 常海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 茉 上海理工大学 潘 阳 华东交通大学

返回页首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康克军 清华大学

副主任委员

  张福宝 国防科工委 张建民 西安交通大学

  许甫荣 北京大学

秘书长

  陈建平 清华大学

委员

王 波 武汉大学 杨朝文 四川大学

刘庆成 东华理工学院 杨燕华 上海交通大学

孙普男 黑龙江大学 陆道纲 华北电力大学

何 彬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陈熙萌 兰州大学

张大发 海军工程大学 周四春 成都理工大学

张保国 苏州大学 周剑良 南华大学

李加兴 西南大学 房宗良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

李 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阎昌琪 哈尔滨工程大学

返回页首

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谭建荣 浙江大学

副主任委员

  魏晓鹏 大连大学 陈锦昌 华南理工大学

  焦永和 北京理工大学

秘书长

  陆国栋 浙江大学

委员

丁 一 重庆大学 池建斌 石家庄铁道学院

方志梅 宁波大学 杨文通 北京工业大学

毛 昕 东北大学 远 方 天津大学

王广俊 西南交通大学 邵立康 炮兵学院

王丹虹 大连理工大学 陈立平 华中科技大学

卢章平 江苏大学 尚 涛 武汉大学

田 玲 清华大学 林大钧 华东理工大学

刘子建 湖南大学 郑 镁 西安交通大学

刘衍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赵大兴 湖北工业大学

刘静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殷佩生 河海大学

孙根正 西北工业大学 蒋 丹 上海交通大学

江晓红 中国矿业大学

返回页首

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胡小唐 天津大学

副主任委员

  庄松林 上海理工大学 丁天怀 清华大学

  陈祥光 北京理工大学

秘书长

  曾周末 天津大学

委员

孔 力 华中科技大学 李 智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王代华 重庆大学 陈至坤 河北理工大学

王玉田 燕山大学 陈爱国 内蒙古工业大学

王建林 北京化工大学 陈耀武 浙江大学

王厚军 电子科技大学 林建辉 西南交通大学

王跃科 国防科技大学 赵 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田 地 吉林大学 钟毓宁 湖北工业大学

刘津西 仪器仪表学会 秦 斌 株洲工学院

吕运朋 郑州大学 贾 磊 山东大学

许泽贤 武汉大学 郭隐彪 厦门大学

余晓芬 合肥工业大学 蒋秀珍 哈尔滨工业大学

宋爱国 东南大学 廖必俊 四川大学

张广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颜国正 上海交通大学

张兴会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返回页首

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古德生 中南大学

副主任委员

  姚书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赵跃民 中国矿业大学

秘书长

  周科平 中南大学

委员

黄润秋 成都理工大学 廖立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殷 昆 吉林大学 张明旭 安徽理工大学

伍法权 中国地质学会 李夕兵 中南大学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姚书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副主任委员

  黄润秋 成都理工大学 殷 昆 吉林大学

  伍法权 中国地质学会

秘书长

  唐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委员

王伟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周志芳 河海大学

王恩志 清华大学 施 斌 南京大学

叶为民 同济大学 胡卸文 西南交通大学

巩恩普 东北大学 胡 斌 河南理工大学

何 鹏 四川大学 谌文武 兰州大学

张云翔 西北大学 隋旺华 中国矿业大学

李增学 山东科技大学 彭建兵 长安大学

周创兵 武汉大学 戴塔根 中南大学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赵跃民 中国矿业大学

副主任委员

  廖立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明旭 安徽理工大学

  李夕兵 中南大学

秘书长

  刘炯天 中国矿业大学

委员

马少健 广西大学 李 峰 昆明理工大学

尹光志 重庆大学 李增全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

王玉杰 武汉理工大学 杨 鹏 北京科技大学

王德明 中国矿业大学 沈忠悦 浙江大学

古德生 中南大学 沈斐敏 福州大学

刘 勇 贵州大学 周科平 中南大学

吕宪俊 山东科技大学 赵锡奎 成都理工大学

孙广义 黑龙江科技学院 秦 善 北京大学

孙丰月 吉林大学 蒋有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朱筱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魏德洲 东北大学

张国建 鞍山科技大学

返回页首

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顾冠群 东南大学

副主任委员

  冯向东 华中科技大学 张大良 南京大学

  田勇泉 中南大学 雒秋江 新疆农业大学

  陈 刚 清华大学 许崇任 北京大学

  霍剑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秘书长

  熊宏齐 东南大学

委员

  孙世刚 厦门大学 王跃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杜彦良 石家庄铁道学院 彭金辉 昆明理工大学

  曾小彬 广东商学院 郑曙旸 清华大学

  高 钢 中国人民大学 毛 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熊宏齐 东南大学 王志林 南京大学

  沈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 乐清华 华东理工大学

  陈铭南 同济大学 林家阳 同济大学

  陆国栋 浙江大学 凌文华 中山大学

  黄 田 天津大学 刘 方 南开大学

  李 凡 吉林大学 贾继辉 山东大学

  孟长功 大连理工大学 刘子建 湖南大学

  石光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韩海荣 北京林业大学

  柳 俊 华中农业大学 张 陵 西安交通大学

返回页首

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左铁镛 北京工业大学

副主任委员

  迟惠生 北京大学 朱 静 清华大学

  杨天怡 重庆大学 林忠钦 上海交通大学

  许家瑞 中山大学 于德弘 西安交通大学

秘书长

  程会强 北京工业大学

委员

  鞠 平 河海大学 陈 群 华东师范大学

  赵跃民 中国矿业大学 王玉慧 首都医科大学

  张玉柱 河北理工大学 吴季怀 华侨大学

  娄建石 天津医科大学 张新祥 北京大学

  陈大鹏 南京大学 侯文强 南开大学

  左 伋 复旦大学 袁聚云 同济大学

  田 地 吉林大学 李 晖 四川大学

  胡继明 武汉大学 柳中海 山东大学

  林贤福 浙江大学 白德成 兰州大学

  王小力 西安交通大学 秦志光 电子科技大学

  于嘉林 中国农业大学 张文桂 西南交通大学

  郭 奋 北京化工大学 李振键 北京理工大学

  杨延清 西北工业大学 赵 瑾 河南大学

返回页首

调研报告

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从传统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到后来的服务社会,现在又提出了教育具有传承文明、创造文明的使命,教育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态势锐不可挡。在21世纪,大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将更为紧密,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链、成果链、人才链也将成为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从我国材料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遵循着从宽广到细分、又从细分到综合的科学发展普遍规律,也体现了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决定了材料学科专业结构的特点

综观不同时期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特点不难发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密切,见表1。

表1 材料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社会需求

专业结构设置

人才素质

1949年以前

开发材料资源的矿冶人才

冶金学科

宽知识面

1949—1966年

计划经济,担任设计、施工、运行等事业性工作的技术人才

按产品、工种分专业(如玻璃,陶瓷,塑料等)

专业技术知识

1978—1997年

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工艺优化、工程设计开发、工程管理人才

按三级学科专业设置(如硅酸盐工程,建筑材料,焊接,铸造等)转变

有一定的专业适应面,具有较好的单一材料专业基础

1998年至今

适应社会发展和材料科学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按二级学科专业设置(材料化学,物理、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

厚基础,宽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

由表1可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为适应开发材料资源和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我国材料教育主要是培养矿冶人才。这一时期材料学科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不划分专业,教学内容包括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等内容,是一种宽领域培养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程人才极其缺乏,为培养毕业后能够立即到国营工业领域担任设计、施工、运行等事业性工作的工科人才,按照苏联的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我国的材料科学技术人才被分割在十几个专业内培养,但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从招生到分配均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培养的学生多能在对口行业(或工种)工作并能较快适应岗位。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高新技术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面对国外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方式逐渐暴露出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且不合理,学生知识面窄等弊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工作,都深深地打上“专业出生的烙印”,造成了较强的“门户”意识。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几大材料之间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各种新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借鉴,材料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于是,国内许多高等学校抓住机会,开拓学科领域,开展交叉、渗透、新型学科的科学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材料学天地——材料科学与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相继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或相近名称)系,体现出了逐步打破原专业设置界限,加强二三级专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更新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拓宽专业口径出发,教育部对中国高等学校材料类本科专业的设置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探索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材料教育培养模式开创了新的局面。

2.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材料类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材料科学领域十分活跃,新概念、新构想、新方法不断出现,新材料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长足进展,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迈入21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各类材料多样化基础上的一体化。材料之间的界线趋于模糊,大量出现的结构与性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以及在原子尺度上的层状材料等,已很难划分是哪一类材料;由于材料品种的多样化,对同一性能和使用要求,往往有很多材料可供选择,出现了各类材料的相互取代和竞争;再就是各类材料的结构基本原理相通,分析和表征类同。从其研究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相互借鉴、沟通和发展,趋于汇合,一个适用于各类材料的统一理论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

(2)合成—结构—性质—加工—实用性能五位一体,成为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主要内涵。

(3)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相互融合,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增强,将基础研究成果通过开发变为生产力的速度和能力标示着材料的竞争力。

(4)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是现在材料学科与工程主要发展模式。

(5)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速度极快,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理论大量涌现,学术活动异常活跃,正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材料时代”。

例如,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复合材料产业化生产和应用技术研究。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材料的产业化;产业化应用,促进了技术的成熟和创新;应用新材料刺激新产业的产生,创造出新的应用领域。如此循环,带动了传统材料产业的提升和新材料的发展。比如美国由于低收缩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的大量应用,同时由于新材料的应用,也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随应用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大规模制造技术更加成熟,更多的大型汽车部件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并扩散至整个交通领域。

又如,特种陶瓷作为一种新材料,在国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60—80年代,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特种陶瓷的计划,如美国的“CATE”,“AGT”及“战略防御计划”,日本的“月光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等,一大批优良性能的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研究开发成功及应用,促进了特种陶瓷的产业化。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为应付可能产生的能源危机,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研制陶瓷发动机的“陶瓷热”,尽管由于陶瓷材料的制造成本、可靠性、重复性等问题,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但这些研究成果使陶瓷材料的性能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制备工艺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极大地扩展了特种陶瓷的应用范围,使它得到了稳步发展,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

再如,采用可控、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聚合方法制备具有不同应用性能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是21世纪高分子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高分子材料合成的新方法,新高效催化体系,绿色高分子合成化学;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分子化学与物理机制,生物活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功能化;高聚物凝聚态物理及软物质特性,光、电、磁信息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新型器件,超分子与自组装高分子材料;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及加工过程;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可再生资源在能源、材料领域的综合利用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根据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学术积累,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以下趋势: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信息功能材料研发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能源的日益枯竭导致能源功能材料开发异常活跃,新能源材料将取得突破性进展;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必将促进医用生物材料、仿生材料和生物模拟等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环境友好、环境协调的环境材料开发与应用日益受到重视;高性能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研究开发仍是永恒的主题;纳米材料科学技术将成为近二三十年最活跃的领域;智能材料开发倍受关注,智能系统应用指日可待;按照预定性能设计制造材料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最高目标;材料制备工艺及测试方法成为制约材料能否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因此,作为新世纪高新科技的支撑,21世纪材料类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等),必须通晓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能与应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全面知识。

3.我国典型材料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建筑业和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建材工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2002年,建筑材料工业和有关非金属矿的总产值高达4770亿元,占全国GDP的4.67%,同比增长15.5% 。其中,建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可统计的工业产值达3934亿元。1996—1999年,我国建筑业规模总量居世界第一位。2002年底,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达131.78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81.85亿平方米,占房屋建筑总面积的62.11%。2002年,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2.79平方米,但与美国人均60平方米、欧洲人均45平方米相比,我国的居住条件还有很大差距。

水泥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建筑材料。2002年,我国水泥产量已达7.25亿吨,居世界第一,其工业产值达1569亿元,占整个建材行业总产值40%。此外,建筑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建筑墙体材料三大类材料是房屋建筑材料的主体,它们对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密切相关,2002年它们的工业产值达1177亿元,占整个建材行业总产值的30%。其中,建筑玻璃产量1140万吨(2.28亿重量箱),产值达251.66亿元,占建材行业总产值的6.4%,为全世界平板玻璃产量的1/3;建筑卫生陶瓷产量自1993年起位居世界第一,2002年生产陶瓷砖20亿平方米,占全世界产量的2/5;生产卫生陶瓷5500万件,占全世界产量的1/4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39.55亿元,为建材行业总产值的11%;2002年我国墙体材料的产值达487.24亿元,为建材行业总产值的12.4%。

虽然我国这四大类建筑材料的产量很大,但产品质量、产品结构及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产量大,但“大而不强”,产品质量档次低;集约化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小、散、乱现象普遍存在;开发能力薄弱,建筑材料制造业多年来引进技术和进口成套设备,几乎没有研究开发出真正的、重大的原创技术和装备,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建筑材料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是50年代末期为配合研制“二弹一星”创建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为军工配套、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几个发展阶段。研制和生产了玻璃纤维与特种玻璃纤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特种玻璃/深加工玻璃、石英玻璃、特种陶瓷、人工晶体、特种密封材料和特种胶凝材料等八大材料的上万种产品,从业人员约41万人,涉及7000多个企事业单位,“九五”末年产值为226亿元,到2010年底可达到920亿元,初步形成了生产、设计、科研、教育配套的新型产业。为国防军工、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关键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高效、节能、防腐、环境保护等新材料。但由于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制、开发直至产业的形成起步较晚,底子薄,投入强度小等原因,使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落后;材料性能低、品种少、批量生产质量不稳定;制备技术及装备落后。

高分子材料作为三大类材料的重要成员,因其广泛的市场需求及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关系,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据1996—2003年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合成树脂及塑料的产量基本稳定在1.4亿吨/年左右,按体积计算已大大超过金属材料。全世界合成橡胶的产量1997年为1310万吨,而2003年则增至约1908万吨,增长了45.6%,为天然橡胶的2倍;全世界合成纤维的产量1997年为2183万吨,而2003年增至约2710万吨,增长了约24%,为天然纤维的1.5倍。全世界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和消费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国高分子工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很快,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数据表明,我国1997年合成树脂及塑料的年产量为623万吨,而2003年产量增至约1594万吨,增长了156%,产量居世界第四;1997年合成纤维的产量为417万吨,而2003年增至1069万吨,增长了156%,产量居世界第一;1997年合成橡胶的产量为58万吨,而2003年增至127万吨,增长了119%,产量居世界第六;1997年油漆涂料的产量为135万吨,而2003年增至241万吨,增长了79%,产量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高分子材料的消费水平与世界相比仍处在一个很低的阶段。我国1997年合成树脂及塑料的人均消耗量仅为9.9公斤,虽然2003年的人均消耗量已上升到12.26公斤,但仍大大低于全世界的人均消耗量23.33公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消耗量相比较,我国高分子材料的生产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例如五大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和ABS)的自给率不足一半,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树脂,超过10亿美元。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高分子材料的品种、产量、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和人均消耗量均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研究能力比发达国家落后近10年,产业化能力比发达国家落后近20年。

由此可见,我国材料产业的研究力量和技术水平都还比较落后,急需具有开阔视野、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勇于探索、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社会对材料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自20世纪60年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个统一的学科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材料类专业高等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发展。在此以11所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11所院校高分子类专业、26所院校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研究生招生情况的调查结果作为依据,进行我国社会对材料人才培养及的需求现状分析。

(1)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需求现状

我们对武汉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武汉化工学院、东华理工学院、福州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沈阳建筑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1所院校2000—2003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2、表3。

由表2可见:连续四年,社会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于本科毕业生毕业人数,供需比为2左右。从表3社会需求一栏可见,研究院所为本科生提供的岗位数平均占总需求岗位数的23%,企业提供的岗位数平均占75%,而高等院校提供的岗位数仅占1%。显然,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企业,而提供了23%就业岗位的研究院所中也有相当多的是对工程、工艺知识要求高的设计院所。从表2的就业比例可见,有平均58%的学生在材料领域就业,21%的学生跨行业就业,有1%比例的学生自主创业,四年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平均比例为19%。

表2 11所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招生人数

1089

1023

1032

1192

需求情况

研究院所提供岗位数

342

370

480

470

高等院校提供岗位数

22

21

27

29

企业提供岗位数

1060

1128

1596

1686

合计

1424

1519

2103

2185

就业人数

材料类单位

435

474

488

527

非材料类单位

164

148

197

199

攻读研究生学位

99

139

182

218

自主创业

8

7

8

17

待业

14

16

12

12

合计

720

784

887

973

供需比

1.98

1.94

2.37

2.25

表3 11所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情况比例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需求比例/%

研究院所提供岗位数比例

0.24

0.24

0.23

0.22

高等院校提供岗位数比例

0.02

0.01

0.01

0.01

企业提供岗位数比例

0.74

0.74

0.76

0.77

就业比例/%

到材料类单位学生比例

0.6

0.6

0.55

0.54

到非材料类单位学生比例

0.23

0.19

0.22

0.20

攻读研究生学位学生比例

0.14

0.18

0.21

0.22

自主创业学生比例

0.01

0.01

0.01

0.02

表4、表5列出了三所“211工程”重点院校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情况,与表1、表2比较可见,用人单位对重点院校提供的岗位数大于一般院校,供需比可达3以上;研究院所为本科生提供的岗位数占总需求岗位数的比例提高,平均可达32%,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降为68%,而高等院校提供的岗位数也仅为1%;在材料领域就业本科生比例下降到48%,跨行业就业的学生比例提高到27%,四年考取研究生的平均比例提高到25%。由此可见,“211工程”院校学生就业结构与一般院校有一定区别,考研率、研究院所就业率及跨学科就业率都高于一般院校,但企业对本科生的需求量仍是主流。这样的社会需求状况也就决定了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在重视工程教育的同时,兼顾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表4 “211工程”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招生人数

650

605

580

700

需求情况

研究院所提供岗位数

293

303

401

416

高等院校提供岗位数

8

7

10

13

企业提供岗位数

615

639

857

920

合计

916

949

1268

1349

就业人数

材料类单位

151

160

164

179

非材料类单位

85

75

94

110

攻读研究生学位

61

73

101

106

自主创业

0

0

3

8

待业

7

7

10

10

合计

304

315

372

413

供需比

3.01

3.01

3.41

3.27

表5 “211工程”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情况比例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需求比例%

研究院所提供岗位数比例

0.32

0.32

0.32

0.31

高等院校提供岗位数比例

0.01

0.01

0.01

0.01

企业提供岗位数比例

0.67

0.67

0.68

0.68

就业比例%

到材料类单位学生比例

0.51

0.52

0.45

0.44

到非材料类单位学生比例

0.29

0.24

0.26

0.27

攻读研究生学位比例

0.21

0.24

0.28

0.26

自主创业学生比例

0

0

0.01

0.02

(2)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需求现状

表6是我们对11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的高分子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研究生招生情况所做的调查。

表6 11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单位:人)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毕业生总数

576

100%

675

100%

715

100%

775

100%

854

100%

考上研究生

134

23.3

186

27.6

257

35.9

222

28.7

289

33.8

研究单位

51

8.8

55

8.2

45

6.3

52

6.7

40

4.7

高等院校

7

1.2

14

2.1

12

1.7

10

1.3

10

1.2

化工合成单位

63

10.9

59

8.7

68

9.5

60

7.7

62

7.3

塑料加工单位

70

12.2

84

12.4

99

13.9

87

11.2

101

11.8

材料应用单位

108

18.8

1.6

15.7

101

14.1

134

17.3

150

17.6

其他

143

24.8

171

25.3

133

18.6

210

27.1

202

23.6

表7 高分子类专业招生规模(单位:人)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本科生

893

913

1049

1061

1096

硕士研究生

218

254

324

393

505

博士研究生

92

123

155

168

200

分析表6的数据可知: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包括考上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76.12%,表明目前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总体相适应。其中,考上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134人逐年递增,到2003年达289人,翻了一番,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33.8%。从表7可见,在这11所“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中,本科生的招生人数增幅较小,而2003年硕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与2000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比例达到4∶2∶1。这一动向既反映出本科毕业生向往取得更高学历的价值取向,也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本科教育中如何实施研究型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如何既满足研究型人才厚基础的要求,又使毕业后直接从事实际工作的学生能掌握一定的专门技术。

从表6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还可以看到,从事高分子合成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减少,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大致持平,而从事高分子材料应用工作的毕业生人数略有增加,约占三者比例的50%。这一比例与我国高分子材料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是完全吻合的。可以预言,在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高分子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均消费量的不断提高,以研发和营销为主的高分子材料应用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技术教育中,在传统注重学生高分子材料合成、制备和加工知识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更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知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学位教育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高分子材料类专业在学位教育方面已形成了合理的、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即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包括硕士、博士的培养体系已经形成。其中,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理工比例也表明以工科为主的明显特点,从而体现高分子材料是应用性较强、对工程人才需求较大的一个领域。

(3)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需求现状

表8是我们对我国24所高校的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招生时间以及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相关的本科名称的招生时间、硕士点类型所做的调查。

表8 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相关的本科名称、招生时间及类型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其他

硕士点类型

安徽工业大学

1977

工科

东莞理工学院

2002

工科

浙江大学

1999

理科

重庆大学

2001

工科

华中科技大学

1998

工科

燕山大学

2000

工科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工科

烟台大学

2000

工科

西北大学

1998

理科

中南大学

1960

2003

工科

湘潭大学

1996

理科

浙江工业大学

桂林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理科

吉林大学

1998

2001

1998

理科

青岛科技大学

1995

工科

郑州大学

工科

内蒙古科技大学

1958

工科

上海交通大学

1978

工科

包头钢铁学院

工科

东华大学

1954

工科

兰州理工大学

1988

工科

兰州大学

1990

1993

理科

深圳大学

 

 

1998

工科

分析表8的数据可知,24所高校中,有8所院校有材料物理专业,并且有6所是在1995年以后招生的;有5所院校有材料化学专业,并且有4所是在1995年以后招生的;以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相关的本科名称招生的院校有11所,并且有6所是在1995年以后招生的;没有办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以及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相关专业的院校只有4所;24所高校中只有2所高校既没有设置本科专业,也未设置硕士点;有硕士点的20所高校中,仅有6所高校的硕士点是理科。

表9是对我国24所高校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类硕士点名称、招生时间以及硕士点类型所做的调查。分析表9的数据可知,24所高校中,材料学硕士点有17所,7所院校的硕士点是1995年以后成立的;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有19所,10所院校的硕士点是1995年以后成立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有15所,12所院校的硕士点是1995年以后成立的;其他名称硕士点1所。

表10是对我国24所高校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类博士点名称、招生时间以及硕士点类型所做的调查。分析表10的数据可知,24所高校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位)博士点有9所,都是1995年以后成立的;材料学博士点有11所,5所院校的硕士点是1995年以后成立的;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有10所,4所院校的硕士点是1995年以后成立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有9所,8所院校的硕士点是1995年以后成立的。

表9 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相关的硕士点名称、招生时间及类型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其他

安徽工业大学

1997

2002

东莞理工学院

浙江大学

1978

1978

1982

重庆大学

1999

1999

1999

华中科技大学

1981

1981

燕山大学

1983

1983

2000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000

2003

烟台大学

2003

西北大学

中南大学

1981

1981

1994

湘潭大学

1998

2003

1998

浙江工业大学

2003

1998

2003

桂林工学院

2003

2001

大连理工大学

1981

1981

1998

吉林大学

1992

1992

1996

青岛科技大学

1998

郑州大学

1986

1996

2000

内蒙古科技大学

1996

2003

冶金工程(1991)

上海交通大学

1981

1981

1993

包头钢铁学院

东华大学

1998

1981

2000

兰州理工大学

1988

1992

2001

兰州大学

2000

深圳大学

 

 

2003

 

表10 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相关的博士点名称、招生时间及类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位)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物理

与化学

其他

博士点类型

安徽工业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浙江大学

1998

1981

1981

1985

工科

重庆大学

1999

工科

华中科技大学

1998

1981

1984

工科

燕山大学

2003

1996

1993

2003

工科

福建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西北大学

中南大学

1996

1984

1984

1995

湘潭大学

2003

工科

浙江工业大学

桂林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1993

1984

2000

吉林大学

2001

1996

1996

1999

工科

青岛科技大学

2003

郑州大学

2003

1998

工科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1998

1985

1984

1998

工科

包头钢铁学院

东华大学

2000

1981

2000

2000

工科

兰州理工大学

2003

1998

兰州大学

1998

工科

深圳大学

表11是对24所高校近4年材料物理与化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的统计。分析表11可知,招生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上升最快,而博士和硕士生的招生规模是在2003年有了一个明显的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表明社会对材料物理与化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在逐年赠加。

表11 近4年材料物理与化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单位:人)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本科

硕士

博士

本科

硕士

博士

本科

硕士

博士

本科

硕士

博士

安徽工业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38

38

浙江大学

100

55

 

130

60

150

65

 

170

70

重庆大学

10

5

 

10

7

11

8

 

11

9

华中科技大学

182

102

30

207

101

20

275

106

38

319

134

35

燕山大学

29

 

30

30

福建师范大学

 

 

50

60

烟台大学

57

 

86

87

西北大学

30

30

 

30

30

中南大学

61

7

7

65

12

9

65

10

10

95

14

9

湘潭大学

28

8

2

28

12

5

30

15

7

10

16

8

浙江工业大学

 

 

 

桂林工学院

60

90

15

 

90

18

120

21

大连理工大学

10

2

30

10

3

60

10

5

60

10

5

吉林大学

30

14

6

60

21

8

70

23

10

70

20

9

青岛科技大学

70

14

140

15

 

210

17

210

20

郑州大学

 

8

 

10

 

10

内蒙古科技大学

164

14

127

20

 

151

25

286

35

上海交通大学

113

50

42

107

46

42

128

45

65

108

60

78

东华大学

142

37

13

96

65

24

84

62

18

102

99

28

兰州理工大学

 

2

 

6

 

12

兰州大学

76

5

2

72

13

5

76

16

2

63

19

6

深圳大学

57

 

 

52

 

 

47

 

 

47

 

 

表12是对24所高校近4年材料物理与化学类专业毕业生毕业情况的统计。分析表12可知,各高校在材料类、非材料类的就业情况相差很大,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类占8%,非材料类占54%,而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类占73%,非材料类占7%,这种差别应该与各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表明材料物理与化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比较广泛,而并不仅仅限于材料类,因此,在材料物理与化学类专业的技术教育中,要结合市场需求,注重发挥本校的特色。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是略有增加。

表12 近4年材料物理与化学类毕业生毕业情况统计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招生数

材料类

非材料类

攻读硕士学位

待业

招生数

材料类

非材料类

攻读硕士学位

待业

招生数

材料类

非材料类

攻读硕士学位

待业

招生数

材料类

非材料类

攻读硕士学位

待业

安徽工业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浙江大学

 

16

2

5

9

重庆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137

13

83

35

6

163

6

90

59

6

158

20

84

49

5

153

11

73

62

7

燕山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西北大学

30

7

17

6

 

30

8

17

5

30

7

16

7

30

6

19

5

中南大学

61

31

5

25

 

65

35

4

26

64

31

7

26

95

30

6

24

湘潭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桂林工学院

60

50

8

8

2

90

75

12

10

3

90

75

11

11

4

120

105

9

2

6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30

 

60

70

11

4

13

1

70

10

5

15

40

青岛科技大学

70

46

7

17

 

140

91

14

35

210

135

21

54

210

135

21

54

郑州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164

133

11

16

10

167

127

6

24

10

179

116

18

32

13

158

114

15

21

8

上海交通大学

112

50

26

36

 

99

33

19

47

117

43

28

40

6

包头钢铁学院

 

东华大学

76

48

12

14

2

77

50

10

17

2

71

24

25

22

91

36

26

20

兰州理工大学

280

200

60

20

 

320

210

85

25

380

260

32

400

282

79

36

3

兰州大学

76

 

72

76

49

2

14

63

47

2

23

深圳大学

 


5.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上述分析可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正向复合型、功能型发展,具有单一材料专业基础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已从原来需要较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变为能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产业部门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基础知识全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并且能够胜任变化了的不同岗位。这些转变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观念、管理体制等带来重大冲击,给材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科专业结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软环境,专业结构设置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服务面向和服务范围。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制度实行按计划、按专业的招生和分配制度。这种专业划分很细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很窄,对知识的运用只限于所学专业,很难适应变化了的新角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挑战。

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原则是满足社会需求,如果脱离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又必须结合各高校自己的实际,因校制宜,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本地区、本单位的资源、人才优势,确定具有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应该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况及需求情况,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尽量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适应性更强,以充分体现21世纪经济建设需要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于当前的社会需要,又能满足科学技术长远发展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兴旺发达、健康发展。

在21世纪,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农业技术、生物与生命技术等将成为科技新发展中的主流,新材料在整个高技术发展中的先导地位和基础作用日趋明显。面对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知识创新及其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全民创造性地应用已有的和新出现的知识的能力、程度与速度,将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在知识经济的全球性竞争中民族生存与繁荣的关键。

在人类的这场历史性转变中,工程教育包括材料工程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加快材料学科教育的改革,培养能够适应社会迅猛发展,并能持久与健康地为人类材料技术和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的创造性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特点应是针对近年来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尚存在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加强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改革的力度,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大材料的共性,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融合,开阔学生视野。重点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材料类人才的路子,这对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提高我国材料工业水平并使之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页首

教学评估

            促动及思考――浅谈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北京大学 杨承运

教学评估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国外有,有人说已经搞了百多年;国内也前前后后推行了十几年。那么回顾我们的“评估史”,再综观我们今天的“评估事”,这些都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首先,教学评估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中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实践。十多年来,从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优秀评价,到随机性水平评价,再到今天的高校本科、高职高专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无不体现出教学评估在我国高教事业发展中巨大的推动作用。

请看:在20世纪的合格评价工作中,曾经明确提出这样的理念:严格要求,严格把关——“专家评价通过就是通过,没通过就是没通过。如果马马虎虎通过了,实际上对学校是不利的。”

结果:截止到20世纪末(1999年),完成合格评估的144所院校中有23%的一次未通过率;优秀评价试点的4所院校中,也有1所未能一次通过(25%)。就是因为坚持了这种严格评价的精神,才极大地促动了被评学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而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做了扎实的铺垫。

新世纪的到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发展,高等教育也以空前的速度大跨度地前进、发展。为了进一步办好大众化教育,实行了高校的大幅度扩招。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就是很自然的了;就此也给当前的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赋予了更急迫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要以评估这一举措促动高校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以保证国家、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绵世泽”和“振家风”的迫切需求,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学习深造的条件。

因此,评估工作自然就成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推动器”。“以评促建”——评估促动高校的基本建设,改善教学条件,为推动教学的进步、更新提供良好的空间,使莘莘学子们直接得益受惠; “以评促改”——推动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调动起广大教师从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以评促管”——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从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方面规范了教学管理的各项举措,全面地提高了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

我们看到,在教学评估过程中,不少学校从上到下,从校级一把手到教务部门,再到院系、部处,上下左右拧成了一股劲儿,评建、迎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高强度的“凝固剂”效益。

其次,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牢固树立“教学为中心”、“本科是基础”的思想,并切实地加以体现,教学评估的确是起到了“广播台”的作用。几年前曾经有一句颇有意味的说法:“高教高教,高声喊叫!”我觉得,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就是大声地、有力地、广远地传播了这“中心”和“基础”的理念,并且着实地促了一把!——学校、地方以至于省市领导,教育以及社会各界对于这一理念都广为知晓,并且得到了切实的关注和认同。

其三,十多年来经过认真酝酿制定、多次论证和切实运作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及随后拟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刻度尺” 和自评的“必读书”。大家已经站在较高的层位和比较全面的审视来考虑、部署学校的办学了。

我们看到,在评建过程中,学校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教学督导组空前活跃,教学研讨会次第召开,校内外专家、名师的讲座举办频频,院校之间的走访学习、交流经验活动应接不暇,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活泼多彩;而硬件的建设就更是如火如荼,校园风貌日新月异……直到评估专家组进校,算是达到了高潮。

进校评估专家组的成员都是熟悉某一学科领域的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他们到校的活动实际上就是进行较为全面的学习考察——开会、听课、查考、访谈……进而分析概括、汇总提高,最后形成了充分肯定成绩、深入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的囊括集体智慧的《考察意见》。

这种评估活动经常被通俗地叫做“诊断”、“把脉”。

我个人以为,它远远不止这些:实际上,评估已经成为一种相当大范围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交流学习活动。评估不仅使被评学校直接受益,而且由于专家们的考察更贴近学校,他们体味到学校的办校历程、教学和教学管理以及行业的特色,经过彼此的研讨和总括,再加以概括成文,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才是弥足珍贵的成果。同时,它必然会进而沟通专家们的所在学校,并传播到更多的院校。

一句话,对于参评学校来说,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对于所有参评学校都是一次有力的促动。

评估工作给参评院校一个“势”,一次“时”。我们可以“迎时顺势”。这就是所谓“机遇”。把握机遇,我们就可以藉此为自己的学校和国家教育事业做许多好事。

从1993年教学评估试点工作开始到2003年中期的10年间,国家已经对254所院校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教育部决定,自2004年正式启动全国高校5年一轮次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到2005年年底,有约130余所本科院校参评,评估的工作进度是空前的。2006年以后的两年里还要有近400所院校参评,工作任务着实不轻。目前我们的教学评估工作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未来的任务的确还很重!--的确还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命题需要研究;在运作的层面上也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之处。这是高等教育非常规快速发展的形势使然。综观之,我认为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对评估的认识理解,立本、求真、务实地把握教学水平评估的全过程,是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根本

对评估工作,要以“重在建设”的精神认真对待,要以务实的部署认真做好。

首先要做到“心态平和”。往往这是较难做到、但确实需要努力做到的。因为在一些学校领导看来,评语、特别是评估的等级,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生源和就业、国家与社会的投入,还有全校教职工的辛劳和期盼等各方面,也还有同行的议论,等等。在这方面自然会使参评学校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这里我们用经常讲过的“评估是一个过程”来说明:在所谓“迎评”和以后的整改工作进程中,专家进校的一周,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这期间仅是此前学校数年来学习总结、规范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一次展示,而评语和结论等级仅仅是对这“展示”的一种概括性的即时判断。

如果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建设来看,这个“评语”和“结论”正是对本校办学过程中建好、改好、管好的有针对性的“宏观解读”,是学校要以此为界点来追求的长远效益。因此,参评学校一定要务真、务实,主动与专家组配合,及时提供“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材料,协助专家组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该因为要急迫得个“好评语” 而做出一些比附不当、东施效颦的“迎评故事”。

要做到心态平和,就要真正认识教学评估的意义,必须从“教人学真”、“树人立本”的高度来做好评建,而不是为了“浪得虚名”而集中在“迎评”方面做过多、过大的文章。热情周到是要的,但是也要张弛有度。教学评估不能等同于某种检查或是巡视——“实”,才有可能避免“误诊”,“约”才不会“误时”、“误事”。 要知道,对于广大学生们来说,学校在评建中的一切作为,就是一次最生动、最贴近的社会实践的观摩学习。有的是会对他们纪念终生的呀!我们学校所做的一切都不能有悖于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的主旨。

评建过程中当然要发动全校的教职工,但这也要从学校的实情出发,以能够促进教学为准,要尽最大努力避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句话,教师主要就是认真备课,改进教学,协同做好教学管理,也从中得到历练提高,并增进对于教育观念的新认识;学生就要增加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研究式、合作式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更大的真正的提高;职工就要做好本职工作,全力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在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方面有所提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当然要使大家正确地认识评估的意义,做到全员参与。要努力使学校和院系的总体安排落实到党政工团学暨教职员工生各级层面,切实做到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也就够了。没有必要加码,尤其不要做那些补虚弄缀的事——兴师动众,于事无补。

显然,评估是一种外力;外力要能促动内力。内力,也就是自己学校被评估所激发出来的凝聚力、攻战力和持恒力,这才是最重要和最最宝贵的。评估有一定的“压力”,但关键是要把它转变成为学校发展进步的“动力”与“合力”。学校要通过评估增加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是衡量学校是否成熟、有没有办学能力和教学工作水准的重要方面。

(二)加强宏观的分类指导,注重层次要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整体评价和等级判定,是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必然趋势

《评估方案(试行)》虽然涉及到当前高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严格地说,它的主旨并非是让参评院校淡忘自己的建校历程、摈弃自己的特色强势,而大家趋同为“千校一面”。

《方案》的评估指标是个衡量的尺度。我以为,这是古语中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那个尺度,或者给它个名词——“比度”、“参照系”。

显然,《方案》对于建校时间不长的“新校”是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导引”意义的。这主要体现在:明晰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学校的准确定位;规范教学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明确教育、教学的先进思想观念和基本要求,等等。《方案》在这里可以较多地为新校 “如何建” 的问题提供了比度和参照。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老校”来说,《方案》的指导和参酌价值在于,它较多地对“如何改”做了解读和推动。“老校”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要“以评促改”,敢于担当重任,求实创新,引领潮流。

必须要提到的是,简单地把《评估指标和等级指标》当做一个完全绝对的硬性标准是不够全面的。

《指标》中有一些硬性规定的数字要求,如“教学条件与利用”一栏和“师资队伍”中的“生师比”等部分。这些都是保证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自然是要刻意努力达到的。可我们要注意的是,《指标》里绝大多数要求的还是“软指标”。即使在所谓“硬指标”里,也含有“软指标”的“内涵”,如“教学条件与利用”中的“利用”的部分,“师资队伍”中“主讲教师”的上课和科研的情况,就都是非常需要从具体运作和实际效果来认真考校的,不光就是个数字和比数。

总体来看,各所学校的建立、发展、变化、成型等,都是不同的,绝对的相同是没有的。这里,地域特色、文化背景、学科布局、建校历程、经济支撑、专业类别和需求等,都是不同的。因此,各个学校的建校方略、服务面向、办学目标、教改举措,远景目标、建设规划等,也必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不可替代的特色。这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院校自己所独有的办学背景。

具体来说,就地域而言,中西部的院校和东部、南部的院校在经济支撑和文化背景情况不同;就办学历程而言,建校不到十年的新校和老校不同(同一院校,新建系科和老系也不相同);就学校类别而言,普通高校和艺术类院校不同;普通高校中的工科、农科、医疗、师范、综合院校也不尽相同;而就“985工程”、“211工程”“863计划”等院校而言,就更是样式层次多多了……

所以,对于《指标体系》的解读必然要充分考虑到上述的诸多因素。评估是在上述基础上对参评院校进行考察来进行综合评价——归纳考察意见、评定等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真是对于“专家智慧”的挑战。

我曾经听到一位校长谈起评估的“等级”问题,他的谈话十分诚恳,也充满着睿智:“即使我们学校得到了个‘优’,我也知道它只是标示在我们原有刻度上的一个说法;这和有的兄弟院校的‘优’不是一个意思,其含义是有差别的。”

显然,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区间里,用一个《评估指标和等级指标》,对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所有高校进行考察,并做出“等级”的界定,是一项相当艰难的任务。因此,在评估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某些数据的“达标”与否,更要尽最大努力发挥观查力、判断力、分析力,用全面的、综合的理念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合理的结论。不言自明的是:这样的结论是有着不少“潜台词”蕴含其中的。

在此,我们的确还有许多需要深入和细致研讨的问题——既有宏观的总体要求方面的,也有微观的实际运作等方面的。

(三)加强教学评估的理论研究,不断改进方法手段,是扩大教学水平评估的积极影响、提高评估实效的有力举措

教学评估的基本原则“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是我们要牢牢把握的。无庸讳言,对于“建”与“改”的关系,符合度和定位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案》和《指标》的内涵等等,都还有一些不同的诠释和不同程度的理解。

试举数例如下:

1.“促建”和“促改”孰为先后?这已经成为近来被多次讨问的一个问题了。当然,就字面说,“促建”、“评建”、“重建”,五句三提,且不必说;就近年新建院校、新设系科、新增专业如此之多,“促建”为先似乎就不成其问题。然而,“建”、“改”在深层次的关系究竟如何还是需要进一步研讨的——这就必然提到了“促建”在指导思想层面上的问题了。

2.对学校当前和目标类型的认识尚有可斟酌处:据评价指标的内涵解读,学校类型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有些学校对此的理解,似乎依次成为自优级向下的递减式,即“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所以,为数不少的参评学校在类型定位的时候总是努力把自己写上:当前“教学研究型”;目标“研究教学型”或是“研究型”。这其实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对学校定位的认识以及某些趋同的意向,是不是也应该研究思考一下:作为省市以至于全国,人才培养的总体布局应该是怎么个样子的?都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吗?都要办成综合大学或多科性大学吗?

3.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所界定的人才培养类型(研究型、应用型、研究应用型)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进步的需求、配置又是怎样的?这种人才界定的方式和我们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些都是我们要进一步加以深入思考的。

4.在当前教育大扩招的形势下,值得注意的是新办专业的动向——不少热门专业、“捷径”专业在大扩招形势下有了一个新的“爆破”。一些有长期积淀、设有特色专业的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对此如何进行整合?人才培养是否都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人才的输送渠道又是怎样的?

5.要保证教学评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尽可能把教学评估的积极的、正面的效应发挥到极致,把评估的推动作用落在实处,并保持久远,而要尽量排除“政绩工程”等因素的干扰和一些其他的负面效应,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一种有力的导向机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大发展的态势,急、快、变、新,总是让我们多多地感受到了。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把教学评估的理论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需要及时地从教育和教学管理理论的高度,根据现实情形以及征询汇集的各方意见,提出相关的应对之策,付诸实施。

我们也还有必要考察和深入了解、研究国外的教学评估的现状,尤其是进行不同情况下的对比研究,取长补短,认真学习,适时传播。

我国的教学评估工作有着十几年的历史,也有了一批历练多年的队伍,在新的形势下,这个队伍要壮大,思路也要更新。但我们也一定不能隔断历史。我们要学习研究20世纪以来的评估工作经验,并且要结合当前的高教发展现状,有学习继承,有改进更新,更要有所提高。不久前出版的《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就是已经奉献在我们面前的好材料。

(四)加强参评院校的内部建设,促动上通下达,构建有力顺畅的管理体制,是进一步做好以评促建、整改建设的根本目标

在评建过程中,建校的“硬件建设”,跨越前进是可能的,而且目前是成效显赫,有目共睹。 可是,办学的一系列“软件建设”还是要“慢工”、“实工”的积淀,在这方面要做跨越“非常态”的大动作,肯定是有难度、甚至是不可能的。

比方说,在较短时间内引进有高学历证书的教职员似乎还不太难,可是对于大多数新教师来说,真正能够教好课、达到较高水准的,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也就是说,在学校的教学建设以及教学评估过程中,“主讲教师”中的教学水平、“学风”中的教师风范等方面就是要认真考校的了。

再说,争取足够的经费,使教学仪器数量和水平可以“跨越”达标,可是如何使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那就需要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认真地下功夫;在“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室开放等方面实在地做大量工作了。

进一步说,学校制定出各类规章制度、管理表格,以及各种奖惩法规都是能够朝令即成文的,甚至可以朝令夕改!可是,要想使广大教职员工真心认同,并能够切实地协同一心,付诸行动,也不是学校各级领导来几句大声疾呼的豪言壮语就能把事情办成了的。

上述一切工作都是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在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加大工作的力度、强度,尤其是要持久协力才能完成的。在这方面,不少学校建立了教学督导组、教学信息汇集及反馈系统、教师培训制度、教学技术学习班等。而最终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则至关重要。

目前,我们见到的不少“监控-保证体系”,较多为强势推动,不乏利益驱动的意味,而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提升广大教师员工从业的责任心和从教的荣誉感,则更显重要和急迫。

教育是维系社会、发展社会的公益事业。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说: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还说过:“大学不是养成资格之所,也不能成为贩卖知识之所”。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不能忘记教育的主旨和大计。管理入流,办好大学才有希望。也就是说,我们还要以情感融动来唤起教职员工的理解、支持、合作,使他(她)们能以“情系学校发展”的精神一点一滴地做好本职的事情。我们的教学管理要做到:严密有序,通情达理。可以这样说,管理有技术,但其内涵是科学,也是艺术,甚至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是责任和爱心相结合的高尚的艺术。

我们要把评估工作的积极作用,正面的东西努力发挥到极致,而且要尽量让它(这种激发态)保持到较长的时间,使之成为我们实现办学理念、办好高等教育的思考范式和工作习惯。而加强学校的内部建设,构建一种和畅通达、有力持衡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则是其关键的关键。

我的看法:教育主旨要以人为本,以真善为衡;学校发展要以建为本,以久实为衡;教学管理要做到严宽相济,以畅达为衡。

返回页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主办                              高等教育出版社协 办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邮编:100011 

     编辑部电话:010-********                                                    E-mail:xialh@crct.edu.cn

    (以前各期内容可登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网站 >

热门标签:
《理科生热门专业1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理科生热门专业17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